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欧洲各国都经受着主权债务危机的考验,而中国在2008年实行经济刺激政策后地方政府形成了大规模的负债,违约风险也较高。在政府预算信息披露公开程度不够高的情况下,地方债务的真实数据仍不够清晰。政府机构是社会公民管理国家的代理人,在编制和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公开透明才能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理论上论证地方政府预算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如何完善现阶段地方政府预算信息披露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2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探索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在其中起到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总体的促进作用;(2)从机制来看,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削弱指导性环境规制、增强处罚性环境规制倒逼企业等主体促进绿色技术创新;(3)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数字经济水平均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杨怀东  孙婧 《工业技术经济》2021,39(12):121-128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逐渐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器转为困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关于政府债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但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承担者,是否也受到政府举债行为影响的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对 2008~2018年制造业板块的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成长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融资约束对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成长的倒U型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分类检验发现,这一影响在低市场化水平地区和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探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微观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理清政府经济行为在微观层面上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大,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的正式发行,国际金融危机对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要求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严重缺失的现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应坚持"全国统一,高标准,严要求,责任落实和风险控制第一"的原则来设计,完备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过程管理制度、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三位一体"监督管理制度和"红黄绿灯"网络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基于企业杠杆操纵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债务对微观经济实体的挤出效应是当前制约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长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迫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信贷资源的挤占,企业有较强的动机通过粉饰真实杠杆率来增强外部融资能力。基于城市层面的政府债务数据,本文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上市公司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显著加剧了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可能导致企业存在虚假降杠杆的情况。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并且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在非公开发行债务占比更大、财政分权与财政压力程度更大的样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加剧企业杠杆操纵的结果主要见诸于企业融资约束更强、债务结构更依赖银行贷款、预算硬约束和信息不对称更大的样本。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面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杠杆操纵提升了企业信贷融资能力,但也加剧了企业未来债务违约风险。本文的研究不仅从杠杆操纵的视角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积极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止企业虚假降杠杆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长达数年的下行周期,因此加码基建投资对于支撑内需十分重要。但是,作为基建投资的主要执行者,地方政府面临着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的挑战;而且在新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下,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融资的能力将严重受限。很多投资者担心地方政府融资困境不仅会导致政府支出和经济增长明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式上实行“拨改贷”以来,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纷纷从银行贷款兴建了一批全额负债经营的企业。这些企业一建立,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目前,国有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已成为我国改革事业中最突出、是关键、最紧迫的任务,而国企改革的一大难点,就是“国有企业”的债务包袱问题。  相似文献   

8.
2015年,中国新预算法正式实施,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被关进“预算的笼子”,要求增量债务需通过地方债券的阳光渠道。2014年年末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务甄别,从特定角度可以说是通过改革促使中央对地方存量债务的主动并表,实现了政府部门内部杠杆率的转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阶段性的缓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给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城投债为切入点,考察了2015-2018年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不同募集用途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发行规模和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以用于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与省份的财政收入之比度量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带来的额外担保能力,发现用于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券补充了偿债资金,与用于借新还旧和补充流动资金的城投债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从而通过“替代效应”缩减了这类城投债的融资需求和发行规模,表明打开“前门”能削弱“后门”融资。然而,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替代效应”,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通过“隐性担保效应”降低了城投债的融资成本,主要体现在担保能力弱的地区,从而削弱了“替代效应”,甚至促进了该地区用于投资的城投债的发行,表明打开“前门”会促进“后门”融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区域差异性,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地通过债务置换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专项债券在稳投资、稳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用足用好专项债券资金,专项债务限额的合理分配成了重中之重。财政部为各地债务限额的分配制定了标准,但在实践中,部分地区分配到的债务限额与其经济基本面存在偏离。本文根据财政部制定的限额分配公式,测算了其中的客观经济因素对实际新增专项债务限额的解释力度。结果发现,在省份层面,财政实力、投资需求和债务风险约能解释73%的新增限额,而在地级市层面仅为63%。本文进一步使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探究地方专项债务限额的分配逻辑并发现,除分配公式中提及的客观经济因素外,地方政府对债务资金的使用进度和效果、争取债务限额的动机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新增限额的分配。最后,本文评估了地级市层面限额分配的合理性,并考察了不同的分配结果所产生的后续影响。研究发现,过量的债务额度拉动了投资和经济增长,但也导致当地偿债能力的恶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专项债务限额分配和使用情况将地级市划分为四类,对各类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1.
城市创新力是支撑国家创新能力和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关键,如何驱动城市创新的可持续性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从生产性政府债务的视角,以“四万亿”计划的推行为契机,采用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以生产性目的为主的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力提升,这主要是源于基础设施支持效应、政府创新补贴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生产性地方政府债务对城市创新力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行政级别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基建投资为目的的城投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以有力促进城市创新力提升,但是以“借新还旧”为目的的城投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则难以促进城市创新力提升。本文的研究表明,倘若地方政府债务具有生产性目的,则可以促进城市创新力提升。中央政府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用途债务资金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制度条件,要因时因地制宜地调整制定方案。本文的研究对于准确认识政府债务与创新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金融危机后,地方融资平台经历了5年疯狂的发展,积累了大量风险,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尤其在资源型城市,由于其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基础设施匮乏、环境破坏严重等原因,政府负担的城市发展任务更重。所以在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能源储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资源型城市的财政状况更是逐渐恶化。以地方性债务为切入点,逐步分析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最后给出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之道。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做法为切入点,阐述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基于我国地方政府承担大量债务的事实基础上,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阐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经济刺激措施,代替民间企业和金融机构承担危机成本,这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的政府债务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府债务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各国和全球经济走出危机阴影的障碍。当前国际上各国政府债务问题呈现脆弱性、复杂性、集中性和长期性特征,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绊脚石,甚至会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我国应该从中得到一些警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以及国家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关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地方公债的问题开始提上日程。应该说,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公债是涉及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未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公债。但是,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而且从国际上看,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允许地方发行公债。目前,我国发行地方公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区域软实力,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政府公信力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而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下降的趋势,在严重影响社会信用环境及地方投资环境的同时,也妨碍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建构,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中国审计署公布了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的"抽查"结果:截至2012年年底,36个地方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5万亿元,两年来增长12.94%。有9个省会城市的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超过100%,最高的达到219.57%。地方债务的扩张会否触发"底特律危机"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8.
刘涛 《董事会》2011,(8):21-2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6月27日,审计署在投人4万人、花了3个多月时间进行全面摸排后,最终提供了一个权威数据:截至2010年底,地方债务余额高达10万亿元,这不仅高于当年全同财政总收入,更远超银监会2009年底7万亿元和2008年底4万亿元的估计。可见,如果不加约束,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19.
自2018年起,中国开始全面展开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穿透式监管。监管旨在防止信用过度扩张、加强债务硬约束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是落实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举措。为考察这种宏观审慎措施的经济后果及作用机制,本文构造了隐性债务水平的度量指标,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估计了企业传递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并展开了一系列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开展穿透式监管后,地方隐性债务水平显著下降。在此基础上,对于监管前隐性债务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风险传染性和特质性风险水平均显著降低,表明隐性债务监管在微观上减少了系统性风险在证券网络中的传染与蔓延。以上微观影响在个股关联性较强、金融风险敏感度较高,以及所处地区金融风险水平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穿透式监管有效抑制了地方隐性债务盲目扩张,降低了地区信贷约束、信用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进而降低了企业的个股风险传染性和特质性波动。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微观传导效应,并为宏观审慎政策的评估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及融资方案分析(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债务资金筹措3 1 债务资金来源债务资金按其使用期限可分为短期 ( 1年以内 )、中期 ( 1~ 5年 )、长期 ( 5年以上 )债务 ;项目投资中所需要筹集的是中长期债务资金 ,它通过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进行各类负债融资来解决。3 1 1 债务资金国内来源西方国家的债务资金主要靠直接融资方式(证券 )取得 ,而东亚国家则主要靠银行贷款。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 ,因此通过银行获得债务资金的比例就更高一些。( 1 )银行贷款我国的银行体系可分为国家银行 (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 )、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三类。此外 ,许多地方的城市信用社正在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