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焱 《首都经济》2007,(3):72-73
宣武区是古都北京的发群地,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给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宣南文化.‘十五’以来.宣武区在全面保护古都风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大力实施“城市建设带动.结构优化升级.科教文化兴区”三大发展战略.倾力打造特色功能街区.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城市一步步地吞噬着旧城区的城市风貌:一些极富个性的街巷、院落、宅群渐渐地被“平顶头”、“小尖顶”与“兵营式”的“花园小区”所替代。到处林立的高楼、广场,千篇一律的花坛、草坪,取代了原来充满江南灵气的历史街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个性,就失去了魅力。城市的个性并非由钢筋、水泥构建的,而是由历史、文化合成的。然而,城市建设中泛滥的浅薄、粗俗、浮躁和功利,使得众多城市失去了记忆……[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姚远 《沪港经济》2008,(9):76-77
北京因奥运而变,可谓举世瞩目。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古都风貌……这些与“奥运承诺”相关的关键词,其背后正是政府斥巨资投入的优质公共服务。眼下,除了“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之外,高速发展的快速公共交通与受到更多呵护的文化遗产,也许是最令全世界关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前北京新的首都功能定位将宣武区列入功能核心区中,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实现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做出贡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四个城区进行了功能定位,其中明确了宣武区是国家新闻媒体聚集地之一,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传统商业区。一个时期以来,宣武区始终没有形成自己明确的区域发展定位,这直接影响到区域资源布局的决策和走向。以区域之小、基础之薄弱,若不强劲突出区域特色,势必会被周边的发展所边缘化。根据  相似文献   

5.
旅游资源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自然旅游资源;二是人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山水风光为主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旅游资源主要是以人居族群为主的社会生态资源。杭州既有作为千年古都的繁华都城,又有“江(钱塘江、富春江和新安江等)、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等)、湖(西湖、千岛湖和湘湖等)、海(杭州湾,即钱塘江出海口)、溪(西溪、苕溪和天目溪等)”五皆备的水资源,杭州旅游自然应走山水、  相似文献   

6.
《成都经济发展》2006,(4):25-25,29
读了姜爱林、任志儒同志《城市潜力系统及其概念模型初探》(见《成都经济发展》2006年第2-3期),很有启发。他们致力于建立测评城市发展潜力数理模型的理论奠基工作,希望借助一个模型(其中包括“自然资源潜力”、“人力资源潜力”、“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承载水平”、“城市市场潜力”等五类指标),分别给各个城市测评打分,以判定其发展潜力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者也把这种潜力定义为“可用来支持未来竞争和发展的资源空间的能力”)。这种努力虽然值得向往,但问题不少。比如它能包容支持城市这种复杂系统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吗?它能适应一切城市的测定和评价吗?它能准确预测一个城市发展的实际趋势吗?看来很值得琢磨。  相似文献   

7.
《杭州研究》2006,(2):63-64
日前,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古都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研讨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市旅委、名胜区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批示:“研讨会召开得非常及时,十分成功。向市旅游、名胜区、市古都文化研究会表示感谢。”同时,向研讨会发去贺信。贺信中指出:“古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与瑰宝,是财富,不是包袱;是城市的特色,不是现代化的障碍。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弘扬古都文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杭州作为国家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吴越和南宋先后定都杭州,历时200多年。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将以此研讨会为契机,遵循《杭州行动纲领》,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的政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保护与发展“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理念,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做好古都文化研究、保护、管理、经营的文章,坚决制止损毁破坏古都文化的各种行为,积极推进“中国八大古都“的合作与交流,为弘扬中国古都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发展古都旅游作出应有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筑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表现,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探讨分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小城市建筑风貌塑造中存在的相关的问题,并归纳出一些塑造城市特色建筑的方法,以探索出一些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成功塑造城市风貌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9.
一、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的历史意义和巨大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说,以建都时间的长短和统治区域的大小两条标准衡量,南京排在西安、北京、洛阳之后,是中国的第四大古都;考虑到现实的因素(如城市地位、经济水平、文化素养等等),南京仅次于北京,为中国的第二大古都;就地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来说,南京是秦岭、汉水(中游)、淮河以南的中国南方第一的古都。南京450多年的都城史,南京也习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六朝时代,是2480余年的南京城市发展史中第一个辉煌时期,虽然六朝时代的遗迹在今天的南京已经难以寻觅,但“六朝精神”仍是南京最鲜明的历史记忆,并与“明朝物质”“民国建筑”共同构成南京这座古都的丰富意象。即使在非建都的许多朝代,如唐和两宋、清代,南京仍然是国家的东南重镇和文化都会。时至今日,开展对南京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六朝以来直至民国文化的研究,对于南京之弘扬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勇 《今日重庆》2008,(4):62-65
打造内陆最开放的城市,重庆拥有“两江四岸”等独特资源。200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重庆的发展要打好山水牌,整体推进长江,嘉陵江“两江四岸”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打造亲水近水,观山览水的独特风貌和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澳门在历史上曾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枢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式的城市风貌和“欧陆小镇”的独特城市风情。2005年7月16日,澳门历史城区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对澳门潜在的历史、人文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为澳门在赌场之外制造其它的旅游观光特色,便成为澳门特区政府最近以来的重要推广活动。  相似文献   

12.
宿俊乾 《发展》2008,(6):18-19
一、白银市节能降耗的紧迫性 甘肃省白银是国家“一五”期间随着铜资源开采建设起来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被誉为“中国铜城”,位居全国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第一位(以从业人员计),位居全国资源型城市第十四位,白银市累计上缴国家税收238亿元。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特征是受到资源耗竭规律、经济效益递减规律、环境成本递增规律的影响,加之传统的开采方式,白银工业的重化工特征和高能耗特征更为突出。就能耗来看,全市能耗总量549.8万吨标准煤。国家强力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建设,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白银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首都经济》2004,(9):50-51
宣武区是古都北京的发祥地,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给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宣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宣武区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区人民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各条战线上均取得了喜人的业绩。如今,走在宣武区的大街上,扑面而来的是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和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面对新的形势,宣武区将坚持“城市建设带动,结构优化升级,科教文化兴区”三大发展战略,倾力打造特色功能街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古都风貌的保护。不久的将来,宣武区将成为一个既富有传统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倍加重视文化的传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巴黎是全球文化艺术之都,也是世界上旧城风貌保护较好的城市,基本上保留并延续了19世纪中期的建筑风貌和街巷肌理,到处彰显着巴黎古城的人文魅力。考察巴黎的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资源利用,其一些保护与发展的经验非常值得北京借鉴  相似文献   

15.
历届珠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这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塑造了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城市风貌,避免陷入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枯竭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矿业)面临的困难与压力,指出了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当前的任务,并提出了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主要是指伴随矿物资源等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通常简称矿城。我国建国后西部新兴的城市大多具有资源开发背景。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效益滑坡,还造成了这些城市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国的范围来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已演化为具有代表性的“四矿”(矿山、矿业、矿城、矿工)问题。在2004年的“两会”上,解决“四矿”问题已上升到与解决“三农”问题相提并论的高度,成为国务院在下阶段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反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决策》2005,(4):12-13
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是“因资源而生”,但由于经济效益长期被转移,抽血严重,造成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一些城市陷入了“资源竭而城市衰”的困境。如何反哺资源枯竭型城市。“两会”期间,苏立清委员在代表全国总工会发言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资源枯竭城市(矿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庐山风景名胜区的闻名,得益于其自然风貌与人文风貌的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庐山的两种风貌进行了以下分析:自然风貌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资源;人文风貌包括宗教、中国古代文人与文化教育、近代史迹。庐山自然与人文高度统一的特有资源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于自然资源的开采,依靠矿产和能源的开发与经营而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按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划分的标准,中国目前现有以煤炭、有色金属等为主的资源型城市118个,分布在22个省(自治区),其中30多个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现有的8000多座矿山中,400多座资源枯竭,2/3已进入“中老年期”,正在加速枯竭进程。资源型城市受到资源、市场因素的影响,正在面临或者将普遍面临着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地方财政困难、下岗职工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萎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