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税改政策,上海向中央要了整整两年,现在终于等到了。”上海市政府一位厅局级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末和2010年初,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分别来上海调研经济转型问题,上海向中央提出很重要的一条要求就是,改变营业税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营业税不改革不利于我国发达地区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2.
包有或 《改革与战略》2012,28(5):49-52,77
在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中国城市化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单体向集群、从生产型向消费型、从东部向中西部、从单元向多元化功能升级转型,但在升级转型的进程中,受到发展理念、经济结构与制度、规划与战略和高房价等因素的约束。因此,文章提出消除制度障碍和体制创新、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有机互动、依托大城市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重建政府治理结构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对策措施,推动中国城市化的成功转型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中期阶段,在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力求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单体向集群、从生产型向消费型、从东部向中西部、从单元向多元化功能升级转型。但在城市化升级转型的进程中,受到发展理念、经济结构与制度、规划与战略和高房价等因素的约束,因此提出消除制度障碍和体制机制创新、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有机互动、依托大城市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市场为基础,重建政府治理结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对策措施,实现中国城市化的成功转型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强县经济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逐步向城市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浙江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举措得当、转型到位,完全有条件实现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经历了三次经济转型: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转型、新民主主义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于企业是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所以企业制度创新就成为经济转型的关键。从经济史的视角探究经济转型与企业制度创新,深入总结经济转型的历史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种考虑,中国经济史学会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于2015年7月11日到12日在湖南工业大学召开主题为“经济转型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学术会议,36位学者参加了会议,现将学者们的观点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杨永华 《南方经济》2004,(10):78-79
中国处在从计划经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化的伟大历史时期,研究这种经济转型的过渡经济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思想异常活跃,各种学术流派林立,学术观点层出不穷。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过渡经济学有三种思路:(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传统经济学有不足,可以修补,不能放弃;其二,传统经济学是计划经济学,在市场经济时期基本上  相似文献   

7.
《现代乡镇》2011,(1):11-11
从1953年开始,五年一规划,成为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与时间节律。中共第十七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原则和目标。扩大内需为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城镇化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商机、发展现代产业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外部和内部多重因素推动的转型之下,经济转型本身正在产生大量新的金融需求,这些都将为金融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 资产管理业务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和向消费型经济体转型的加速,对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需求大大增加。从主要指标看,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大约为72万亿元,而美国大约为9万亿元美元,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逐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转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又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步伐,所以,中国的二元经济具有现代化和市场化同时并进的社会双重转型特征。在社会双重转型时期,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发生了重大变革,并对中国的就业再就业提出了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0.
杨晓红 《浙江经济》2014,(16):28-28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了金华——-义乌都市区是全省四火都市区之一的战略地位;在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上,夏书记提出“要把都市区建设放到突出位置,优化提升三大城市群,加快编制四大都市区规划,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推进金华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既是实施全省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浙中赶超崛起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即产业结构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围绕枣庄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情况、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措施和制约因素,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改进措施,为推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这个税改政策,上海向中央要了整整两年,现在终于等到了。"上海市政府一位厅局级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末和2010年初,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分别来上海调研经济转型问题,上海向中央提出很重要的一条要求就是,改变营业税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营业税不改革不利于我国发达地区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上海的农村和农业需要新的目标定位。总体上,需要实现从传统产品经济向新型服务经济的转型;从向上海城市提供原料和作为上海的菜蓝子的产品提供者角色,转向提供上海需要的,而城市不能生产的服务。上海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建设思路都应该作出重大调整,必须重视与生态和文化保护相关的制度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北京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在对全市资源特点、功能定位进行充分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北京逐步将经济发展从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向以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为重点的“首都经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北京不断深化和丰富“首都经济”内涵,2004年将发展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规划提出做大做强总部经济,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群。  相似文献   

15.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0,(19):24-25
任何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中国已经意识到“积极扩大进口”是中国开放经济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促进进口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影响当前,关乎未来。  相似文献   

16.
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外经贸转型,后者甚至引领前者、成为前者破题所在。本文从需求、贸易、生产及服务的基本关系,结合经济全球化阶段特征,分析指出外经贸转型升级的外延是贸易战略、政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内涵在于结合需求发展变化、前瞻性地引领需求、生产层次升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生阶段性转变之际,中国经济与外经贸的转型升级路径及目标高度一致,在过去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向主动增质生效转变的过程中,抓住需求变化、创造良好贸易环境、加快调整结构,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主打中国品质和中国创意,引领全球制造和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论     
<正> 胡鞍钢:“第二代改革”思维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第二次战略转型时机,即从经济建设到制度建设。 中国社会不仅经历经济转型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还在经历社会转型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上述两种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动转型和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通过从高速向"中速"增长的模式转化,努力实现政府从"经营型"到"服务型"的历史转型。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我们不再简单地以提高经济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一、经济转型对审计评价模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社会组织的一个细小分支--行业社团着手,探讨当代中国社团组织的转型发展。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国家自上而下设立的行业社团带有明显的过渡性,需要遏制其进一步行政化的冲动,不断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演进。文章通过对行业社团改革的逻辑起点、动力因素和转型困境的分析,指出当代中国行业社团社会化转型的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一次能源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分别是自然能源到煤炭的转型和煤炭到石油的转型。而目前,在世界能源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过渡时期,天然气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向天然气过渡是世界趋势。中国正在转变"以煤为主"的战略思维,已经颁布了系列规划和政策,确保能源向天然气转型,相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能源结构、环境质量、工业生产成本、居民生活水平都将有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