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1953~2014年我国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呈现正相关;在长期,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了影响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关于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的研究比较少,且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缺少定量研究。本文将建立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协整模型,定量分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消费比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根据模型结果,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提出提高中国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能源领域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效率有所提高。1980—2000年,实现了以能源翻一番带动经济增长翻两番、以能源的低增长支持经济的高增长的目标,保证了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要。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出2000~2011年中国西部11个省考虑环境效应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最后利用Tobit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各省能源效率差距较大,其中,内蒙古、重庆和青海的能源效率较高,广西、贵州、云南和甘肃的能源效率比较低;样本期间,西部地区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了0.4%,技术进步是能源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能源价格、煤炭消费以及区际产业转移的上升对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测算我国各省的能源效率值,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并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影响我国省际能源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影响,要素禀赋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6.
7.
8.
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运用1995—2006年中国28个省区市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出包含非合意性产出环境污染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检验了中国和分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情况,并基于经济结构和能源因素视角,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中国和分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全要素能源效率同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资源禀赋变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能源价格因素呈弱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毅诚同志在位期间和离开领导岗位后,一直重视和关注提高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并为之付出很多心血。因此,我们在策划组织“提高我国能源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时,首先想到请原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同志为本专题撰稿。此稿即由黄毅诚同志的文章摘录整理而成,黄毅诚在文章中论述了提高火电厂效率的途径,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深入分析能源资源的投入冗余状况,考察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有利于能源资源投入的有效整合及区域能源效率的提升。采用DEA—BCC模型对我国内陆30个省市区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对投入冗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外界环境对区域能源效率影响程度较大,剔除环境因素及随机扰动项之前的效率值被高估;(2)能源效率的省际差异性较大;(3)存在较为严重的能源投入冗余,剔除环境因素及随机扰动项后零冗余的省市区由11个减少至8个。主要贡献在于计算了各省市区能源投入冗余比例,并依据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及投入冗余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今后实现区域能源资源合理配置并提升能源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各区域间能源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选用劳动力、资本存量、能源作为投入指标,各省实际GDP和环境污染物作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 利用DEA - BCC 模型和 BCC - Malmquist 指数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 并对我国四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普遍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 其测算结果更加准确; 中国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在整体上呈现递减趋势, 相较于规模效率, 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影响更加明显; 能源效率在空间变动形式上呈现较大差异, 由高到低依次为: 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为提高中国整体能源效率, 各区域必须根据其发展状况制定契合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比较结果,可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就研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而言,单位GDP能耗具有宏观参考价值,产品单耗具有更强的微观可比性,PPP法不适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比较。第二,无论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技术效率比较,还是从所处阶段及能源结构特征分析,我国的能源效率都比较低,节能潜力巨大。第三,我国节能潜力巨大,并不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可以把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因为制约我国能源效率的因素主要在于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这决定了我国提高能效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第四,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立节能型社会,仍是当前我国提高能效、有效挖掘节能潜力的重要措施。第五,为有效提高能效,我国应以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目标,并适时对节能政策、法律法规及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基于SFA的地区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地区能源效率评价问题,从生产效率角度提出一种参数前沿分析方法。该方法在基于谢泼德能源距离函数定义能源效率的基础上,建立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能源效率得分进行估计。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稳健性、识别力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西部地区2000 ~ 2012的面板数据,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模型在分析该问题时具有较好效果,并且西部地区省城能源效率的提高对邻近省份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分析还发现,第二产业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的增加对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价格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人力资本与能源效率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15家财险公司的责任保险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保险发展进行了分区域的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责任保险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且区域间的责任保险发展效率也很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为了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要从长远的战略高度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和能效问题,在努力扩大能源供应量的同时,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要采取其他多元化战略,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采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战略,并把它作为基本国策来推进、实施和持久坚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工业污染治理动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要素生产率是动态效率的一种度量。以我国30个省市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产出的统计数据为实例,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中国省际的工业污染治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结果显示:2000~2009年期间我国工业污染治理全要素生产率增加7.1%,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省际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全要素生产率改善最多,而青海省下降最多;工业污染治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和技术变化随时间都呈现U型曲线规律。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了提升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对各国经济发展都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能源禀赋极不相同,我国区域之间能源效率相差极大,而古典经济学认为在长期看来,这些差距都将随着要素的转移而不断消失,即趋于收敛。本文运用2000~2007年的数据采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全国各个省份的能源效率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19.
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和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测度了黄河流域9省区1999—2020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考虑因变量为截断数据的特性,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环境规制5个驱动因素的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其对黄河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值较低,上、中、下游依次递增,地区差异明显。技术效率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从空间角度看,上游地区主要以低低集聚为主,下游地区则以高高集聚为主,四川和内蒙古存在由高低集聚向低低集聚演化的趋势。从驱动因素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向影响黄河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恰恰相反。并且各因素对上、中、下游地区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可变模糊模型对辽宁省地下水安全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辽宁省地下水安全综合指数从中北部向东南部再向西部逐步递减,中北部城市(鞍山、抚顺、铁岭、沈阳、盘锦、辽阳)地下水综合指数为0.7~0.8,总体处于安全状况;东南部城市(本溪、丹东、大连、营口)地下水综合指数为0.5~0.7,处于较安全状况;西部城市(阜新、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