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通过分析煤炭物流企业选址的重大意义,结合国内外煤炭物流中心选址经验得出启示,煤炭物流中心选址属于具有多种目标要求的系统性问题,在很多属性上有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以单一测度方法很少有效。研究并整合了德尔菲法(D),层次分析法(H),灰色模型(G)和模糊评估方法 (F)的成功之处,可以对具有多属性指标体系的目标进行综合评估。最终通过兖矿集团建设煤炭物流中心的案例结果,得出了采用本文建立的选址指标体系和方法,符合兖矿集团实际选址情况,能取得良好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日前,位于龙口市的山东海港煤炭储配物流中心项目通过山东省国资委批复,一期工程龙口煤炭储备配送基地投资5.3亿多元,可形成年运营煤炭1000多万吨,远期目标5000万吨规模。至此,国家煤炭储备在龙口先行试水。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探究煤炭消费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因素分解与路径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视角,首先采用侧重需求侧分析的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山西省煤炭消费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结构分解,然后构建结构路径分析模型揭示山西省煤炭消费的关键传导路径。结果表明,终端需求是拉动山西省煤炭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其他省(市)的能源需求对山西省上游能源行业的煤炭消费起到了明显的驱动作用;山西省的煤炭消费高度集中于电力、焦化、冶金、煤炭等行业,且间接消费占比较大。因此,为实现“控煤”目标,一方面要注重关键耗煤企业的技术创新,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另一方面也要分层次减少产业链各环节的煤炭消费,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煤炭经济研究》2014,(1):31-31
<正>2013年12月16日,国内首家煤炭机械装备"超市"——东北煤机物流中心在辽宁省调兵山市宣告建成,这座"超市"集煤机装备展示、销售、租赁、仓储、物流于一体,未来将成为各地煤机产品招投标和采购、展示的平台。东北煤机物流中心总投资3亿元,项目由展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我国煤炭行业出现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煤炭物流中心、煤炭配送中心、港口储运中心等物流模式,物流为煤炭企业创造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因此,大型煤炭企业十分重视煤炭物流的整合、开发工作,学术界对煤炭物流的研究也十分重视。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还没有对煤炭物流网络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煤炭物流网络具有复杂特性。对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合理流动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煤炭行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三种模式,探讨不同模式下煤炭电子商务各参与方的利益与成本构成,建立了煤炭电子商务各参与方的策略型博弈模型并求得纳什均衡解,从而得出煤炭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佳模式,即煤炭开采企业、煤炭洗选加工企业、煤炭用户企业开展协同电子商务,构建综合电子商务交易系统。  相似文献   

7.
李红  冯珍 《煤炭经济研究》2010,(8):19-20,23
考虑到煤炭产业发展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的问题,构建了衡量煤炭集团企业综合效益的指标。建立了重组后产量分配的数学规划模型,规划的目标是产量综合效益最大,在已知各大煤炭企业集团的最小煤炭产量和最大煤炭产量约束的条件下分配产量。最后进行了实例研究,得到了各大煤炭集团的产量配额。  相似文献   

8.
实现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是煤炭城市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为依据,根据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因素,构建煤炭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并以鸡西市为例,利用云模型对其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发现鸡西市应急管理能力属于良好等级,并提出完善鸡西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煤炭经济生态圈包括煤炭资源、环境、煤炭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间相辅相成、相互依托,良性的煤炭经济生态圈能使煤炭开采行业、自然资源保护、能源行业等煤炭相关内容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本文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煤炭经济生态圈财务管理展开研究。提出三项低碳经济视角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策略,及四项低碳经济视角下煤炭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企业要从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从煤炭集团公司煤炭产业着手,介绍煤炭集团公司中观层面企业的基本价值功能,分析了企业在煤炭、煤电产业、煤化工产业板块的商业运作模式,通过对各产业板块价值链的重构与创新,构建了各板块的业务模式、资源模式、盈利模式,对提升...  相似文献   

11.
以某传统煤企为研究对象,将煤炭生产结构调整与煤炭利用方式变化协同发展作为一个复合系统,煤炭生产结构调整、煤炭利用方式变化各作为一个子系统。搜集并确定煤炭生产结构调整与煤炭利用方式变化两个子系统的11个相关影响因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复合系统的有序度建立协同评价模型,分析指出目前企业煤炭生产结构调整与煤炭利用方式变化处于高水平的后期协同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 1 985— 1 999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和各行业煤炭消费量变动分析 ,建立本征灰色系统并进行关联度分析 ,从而找出对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变动主要影响行业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担负着全院物资管理、物资信息化管理职能。长期以来,需求管理水平一直是制约物流中心物资供应能力和物资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2011年底,物流中心将“闭环管理”理论应用到需求管理实践中,提出了需求闭环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能源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资源赋存条件和现实情况决定了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为了保障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结合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影响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煤炭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为资源条件、宏观经济、煤炭价格、煤炭供需、煤炭运输、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对各因素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提出一系列应对风险挑战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煤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煤炭工业的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发现,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煤炭供给是煤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我国煤炭需求的解释能力高达99.8%。通过各影响因素的决策系数测算得出,城市化水平(1.06)是煤炭需求的最主要决策性因素,其次依次为煤炭供给量(0.49)、产业结构(0.03)、能源消费结构(-0.17)、经济增长(-0.41)。其中,城市化水平、煤炭供给量产业结构是煤炭需求的拉动性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为限制性因素。从直接和间接影响系数来看,城市化水平对煤炭需求的影响最大,为1.17。而经济增长通过其余4个因素对煤炭需求的总间接影响最高,为1.32。从研究结果得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与煤炭需求呈现出“脱钩”态势,这为实现达峰和碳中和约束下的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系统性去产能工作的推进,重点提高产能效率,通过明确煤炭开发效率的内涵,分析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等影响因素,构建煤炭开发效率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得到指标的权重,并对指标进行重要程度分析,为煤炭开发效率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灰色理论在煤炭生产成本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煤炭生产成本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这是由煤矿生产的复杂性及生产成本的各组成要素决定的。煤炭生产成本不仅与煤层的赋存条件 ,水文地质情况 ,采煤方法 ,水、火、瓦斯等因素有关 ,而且与煤炭生产管理、组织和矿用材料价格关系密切。正确地进行煤炭生产成本预测对制定成本计划和生产组织 ,从而有效地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有益的。众所周知 ,影响煤炭生产成本的各要素中 ,有的是已知的 ,如煤炭生产组织管理方式、采煤方法等 ,但更多的因素是未知的 ,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围岩的变化情况 ,水、火、瓦斯的变化情况以及矿用材料价…  相似文献   

18.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06年我国煤炭出口配额数量为8000万吨。煤炭出口配额依据各申请单位以往的出口实绩、以往分配的配额数量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各申请单位申请数量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分配。预计,2006年我国煤炭产量约22亿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30省2008—2017年面板数据,利用EBM模型测算煤炭利用效率,并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煤炭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8—2017年,我国煤炭利用整体偏低,区域差异显著,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全国煤炭利用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对煤炭利用效率的改善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第二产业和城镇化水平对煤炭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煤炭生产受多因素影响,诸如了解矿山压力、岩性、煤层赋存、水火灾害等客观因素和技术经济指标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于合理组织生产,进行企业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煤炭生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通过什么途径去努力提高产量?决策者对这些问题必须认真考虑。因素比重层次分析法可为企业决策者在这方面提供可靠、准确的资料依据。因素比重层次分新法的基本原理是把影响煤炭产量的各主观因素进行划分,使之条理化,通过调查和数学计算,明确各主客观因素影响产量的比重,从中归集出主要的影响因素,以便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措施,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