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郭强  陈斌 《经济研究导刊》2011,(20):312-315
随着人们对精神权益关注度的提高,我国刑事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缺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以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界定为先导,可以从我国现行法律入手剖析我国禁止这一制度的根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设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主张和一些建议,以期使我国刑事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
宋军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1,(9):232-234,312
在现代俄罗斯立法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不仅立法技术高超,程序设计严密,而且具有扩展性,特别是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如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这些法律规定对遭受侵害的公民或者法人提供更多的救济途径,突出了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害的关注,更体现了现代俄罗斯立法的严密性和周密性,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1年4月28日我国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首次规定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制裁过错方的违法行为。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在保护婚姻关系中受害方的权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性质、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以及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等四个方面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侵权法领域中颇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大陆法系中法国、德国和英美法系中英国、美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考察,以及对中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现状的分析,建议中国应制定统一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范,构成要件及鉴定标准应有明确的科学界定,扩大赔偿范围,确定赔偿的数额标准,确立赔偿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  相似文献   

5.
张云  李雪梅 《经济师》2003,(5):259-259,290
在过错离婚案件中如何保护无过错配偶方权益 ,是新婚姻家庭法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法制建设 ,保护配偶的合法权益 ,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离婚损害赔偿可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6.
2001年中国修订的《婚姻法》增加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加强了对婚姻关系中弱者一方的保护。但是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理论、立法及司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实现法律救济途径的衔接与有效运作,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段卫华  王强 《现代财经》2006,26(10):57-60
在因产品缺陷而引起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案件频发的今天,必须强化产品责任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以充分体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予以切实保护的立法目的。我国产品责任法应当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侵权责任法》已于2009年12月26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该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这个规定把精神损害赔偿严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权益上,侵害人身权益就包括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但不包含财产权。这一规定使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段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1,(14):175-177
因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性质的不明,导致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法律关系主体混乱。因此,将知识产权损害评估在性质上界定为司法鉴定更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精神,并应以此为基础,确定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评估主体,实现权利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在对否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观点进行反驳的基础上,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角度,对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进行论证。认为现代的精神损害早已突破了精神痛苦这一客观评判标准,并且从立法技术化的角度也存在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发展,人格权中的某些权能因其可利用性逐渐成为交易对象.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自己使用或者授权他人使用的方式获取商业利益,包括在受到侵害时通过损害赔偿的方式获取救济,此谓人格权商业化利用.兼具精神属性和财产属性的人格权商业化利用,对于我国传统民法关于人格权保护模式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透过分析其法律性质,厘清其存在的理论基础不明、法律保障欠缺等问题,明确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理论基础及损害赔偿的价值衡量标准,以期完善我国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相关法律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结合民事基本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经分析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一般限于对人身权的损害赔偿,知识产权包含人身权,所以侵害知识产权必然存在精神损害赔偿,而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必须把握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屡次得不到妥善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存在诸多缺陷。研究发现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缺乏可操作性、尚未设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缺乏科学的评估依据和标准、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缺失等弊端。因此,有必要对美国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进行研究,完善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讨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远远不够,从这一现实出发,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赔偿数额,适用范围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国建 《经济师》2006,(10):86-86,88
文章从积极损害赔偿、消极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三个方面,阐述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项目、计算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再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亮 《经济师》2004,(6):48-49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是指那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从损害的权利的性质看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一般人格权、所以具体人格权、身份权、特定财产所有权、特定合同债权。在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立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目前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立法缺陷 ,文章提出了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第三入精神损害制度的确立过程的基础上,从哲学的价值观、精神损害赔偿的社会功能、维护利益平衡三个方面探究对第三入精神损害进行金钱赔偿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提出了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锋  刘磊 《经济师》2004,(3):67-68
多年以来 ,经过我国学术界不懈的探讨以及司法实践 ,虽然在精神损害赔偿理论研究方面有所进展 ,审判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 ,我国目前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不够成熟完备 ,尚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文章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追求的角度出发 ,对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基本概念的理解、赔偿适用原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陶峰 《经济师》2007,(10):71-72
精神利益为人生存于世不可缺少之利益,法律对精神利益的保护是其重要任务。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便是此种目的在立法上的反映。然而,人们对精神损害多有误解并造成实践中的混乱。为此,文章主要对精神损害的一些基本问题予以阐述,界定精神损害的客体范围,以推动理论发展和服务司法实践。通过法的实然和应然两方面的分析,指出应突破法律规定而扩大精神损害的客体范围,以利于民事主体权益的保护。文章认为,精神损害的客体范围应包括:人格权,身份权,特定财产权和精神利益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