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活血药物七叶皂苷钠的使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部分患者因高颅压而行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伤后24h使用七叶皂苷钠。7d后两组行CT、颅内压监测及GCS评分,并综合比较分析。结果两组颅内压水平接近,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使用七叶皂苷钠注射液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改善病情及愈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我科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83例和对照组(常规骨瓣手术)77例,术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共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行对症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以上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静脉滴注。结果两组临床救治过程中均无氧中毒、气压伤、呼吸机相关肺炎、肺损伤等情况。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东莨菪碱治疗,可使预后、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氧合功能得以改善,最大限度的纠正了低氧血症,降低氧耗,改善肺泡通气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S100B蛋白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并判断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于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成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同时收集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各50例。对入选对象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S100B蛋白等水平进行测定,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每日进行GCS评分,同时动态观察瞳孔、CT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体检者HMGB1为(1.59±0.98)μg/ml,S100B蛋白为(2.11±0.18)ng/ml,IL-1为(0.51±0.48)ng/ml,IL-6为(0.19±0.19)ng/ml;与观察组患者第1天各项指标含量比较,各时点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各时点HMGB1、IL-1、IL-6、S100B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第1天比较,观察组各时点GCS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项血清学指标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HMGB1、IL-1、IL-6、S100B蛋白的检测能够有效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可有效协助临床医师进行患者颅脑情况的判定,将有可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脑水肿程度、格拉斯昏迷评分(GCS)以及格拉斯结果(GOS)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脑水肿轻度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的GOS等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身及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患者32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全身及鞘内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及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在有效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愈时间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大大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患者运用全身及鞘内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可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有效地缩短了治愈时间,节约了医疗资源,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 ICU 监护和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是否直接进入ICU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清醒时间及评价3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和死亡率。结果研究组3个月后ADL分级法生存质量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清醒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ICU监护和治疗,可有效地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腹部外伤合并颅脑创伤男性患者与单纯腹部外伤男性患者的血清孕酮值,探讨其临床变化意义。方法收入我院2013年1月至11月急诊外科收治的急性腹部创伤男性患者116例,分成腹部外伤合并颅脑损伤组及单纯性腹部外伤组,并以ISS(创伤严重度评分)分值评价创伤患者机体损伤的严重程度。另选40例健康成年男性为对照组。于伤后后12、24、36、48h行放射免疫双抗体沉淀法测定血清孕酮水平,并进行数据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腹部外伤的ISS评分增高,早期血清孕酮值相比对照组越高(P<0.05)。但合并颅脑损伤组在相同ISS评分、相同时间点下早期血清孕酮值相比非颅脑损伤患者有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孕酮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可作为一种特异性临床指标,指示患者的脑功能损伤严重程度,提供一定的基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的撤机方法、预后及并发症。方法选取30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有创和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有创通气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再插管率。结果观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可以尽早撤机,达到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再插管率及医疗费用的目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疗法治疗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于东莞市凤岗医院外二科接受治疗的75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7)、观察组(n=38)。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入院30 d内接受高压氧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于入院30 d后接受高压氧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危重颅脑外伤患者,采用高压氧疗法治疗效果显著,且早期治疗更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可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使生命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东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48例,经CT扫描确诊后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对比治疗前后以及两组之间的道格拉斯(GCS)评分和治疗效果,以此为标准探讨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完成后两组的 GCS 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观察组在术后15d的GCS评分以及痊愈率和死亡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将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对照组16例,所有患者常规基础治疗上,观察组采用亚低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结果通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2.5%.结论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过程中,采用常规治疗加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神经系统的严密观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 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愈25例,好转9例,转上级医院2例。结论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完善的护理措施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在重症哮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0例重症哮喘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与实验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结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治疗前后相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均有缓解,P<0.05。实验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P<0.05。比较治疗6h、24h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好转程度,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内科治疗结合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可显著改善重症哮喘病状,使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呼吸频率得到明显改善,医疗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占因外伤而死亡的第一位,这种居高的死亡率除与患者本身的颅脑损伤有着重要的关系外,与患者伤后长期昏迷及护理不善所导致的并发症亦有相当重要的关系。行气管切开术可以防止其因呼吸道阻塞而引起窒息,还可改善脑血管的缺血、缺氧,减轻水肿。因此气管切开的护理在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临床护理要点与经验.方法选取灵山县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与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本组58例行气管切开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完善的救治和精心护理,采用GCS预后评分标准,患者GCS评分15分以上17例,占29.31%.除3例(5.17%)继发脑疝后死亡,1例(17.24%)植物生存外,其余均经抢救治疗后病愈出院.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临床护理要点关键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有效湿化气道,及时扣背吸痰,尽可能减少呼吸道损伤,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预后,促进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疗(HBO)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治疗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病死及持续植物状态比例,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高压氧组与较对照组数据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GCS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数据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压氧组与对照组数据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GOS评分,高压氧组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病死及持续植物状态1例,对照组4例。结论 HBO能改善大脑血管痉挛,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状态,有效保护了神经功能,提高其GCS和GOS评分,为患者的后续康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4月于阳江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3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3 d、3周的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24 h、3 d、3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NIHS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24 h、3 d、3周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同时间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89.29%)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为类似病例的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5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包括无创呼吸机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25)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n=25)给予系统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后动脉血PH、PaO2、PaCO2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相对于对照组患者,干预组患者的后动脉血PH、PaO2上升显著,但PaCO2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穴位敷贴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东台市中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胃肠功能障碍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胃肠功能障碍的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治疗后评估患者胃肠功能,记录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评估患者营养指标(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为Ⅰ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以及恢复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穴位敷贴联合治疗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