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艳春 《活力》2013,(9):54-54
新闻摄影是纸媒体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它已成为读图时代的新闻“快餐”。摄影是瞬间形成的产物,那么.如何运用瞬间思维把新闻摄影拍好?这是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的很多媒体人一直在努力探索的。  相似文献   

2.
李建平 《活力》2013,(15):114-114
“新闻敏感”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广播电视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分析获得全国大奖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优秀新闻作品,就能发现这样的现象:它们都倾注了作者炽烈的情感,是作者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挖掘,凭着敏锐的新闻意识去捕捉。通过典型的事实报道,使新闻价值要素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李宁 《活力》2010,(10):214-214
中央媒体给人感受总是那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说它“高”.是因为它的评论总那么权威;说它“遥”,是因为它总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分析、评判、预测,具有不可辩驳的前瞻性。然而“站得高,看得远”的同时.许多东西也看得模糊了。而这成了地方台新闻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李春发 《活力》2011,(10):103-103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思想品格.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新闻战线开展“杜绝虚假新闻、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其核心就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穿落实到新闻宣传中去.树立新闻职业应具备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  相似文献   

5.
史洪帅 《活力》2011,(2):113-113
一篇新闻稿件的形成.从采访到报道出来,不仅要经过作者留心去发现,用心去思考,精心去提炼.还需要用自己的新闻敏感和独特的思维.较好的角度和丰富的内容去组合、去创作.才能使一篇稿件写得既鲜活又有分量。其实我们大家只要留意一下。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新事情.只要我们留心、用心和精心,在一些看似枯燥的会议中,捕捉到新鲜的“活鱼”是不难的。  相似文献   

6.
卢军 《活力》2012,(6):183-183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如一股清风吹来。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大量“泥土气”浓郁的鲜活报道站上了版面显著位置,大批记者走进了群众中间。走上了新闻第一线。接地气、汲养分、听民生、出佳作。这让新闻来自于生活,也来自于社会.从而对杜绝了虚假新闻的衍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这是一种转变,更是一种回归;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作风。  相似文献   

7.
闵晓闯 《活力》2009,(9):132-132
新闻舆论监督,经过新闻界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应该说解决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是近几年来,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比如.在对媒体性质的认定问题上,因受西方新闻观影响.仍有不少人坚持“第四权力说”、“公器说”:一部分编辑记者受“纯新闻理念”影响,大局意识淡薄;少数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干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等。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絮颖 《新远见》2011,(11):76-8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日益凸显.新闻娱乐化现象盛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轰动效应上来讲,使得”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功进入人们视野的事件就是2006年夏天的那场撼动全国人们心扉的盛大选秀节目了——“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夺得了无数人的眼球.引得全国上下掀起一阵集体娱乐的狂流。之后的“加油好男儿”、”非常6+1”等娱乐节目争先进入观众视野,  相似文献   

9.
连冬雪 《活力》2014,(5):47-47
互联网迅速扩张,孕育了网络媒体,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正常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网络新闻的传播存在诸多问题,新闻标题失实、黑客“恶意”制造虚假新闻、新闻来源芜杂等现象,因此,从道德伦理和技术、法规等多层面对网络新闻的传播进行规范,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史艳欣 《活力》2011,(11):192-192
连线报道也可以称为电话连线采访报道,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通过直播问直接播报出去。作为与广播消息稿、录音报道并用的一种手段.以记者口语化的描述,勾勒出新闻事件的画面.把现场氛围呈现出来,使听众如临其境,具有现场感.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交通广播”连线报道,经验的总结。作为“交通广播”记者,在近几年的采访报道中。深刻体会到r,连线报道在制作程序上比录音报道更简便,表现形式比消息稿更加生动,所以成为当下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11.
张蕊 《活力》2013,(15):95-95
经济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各级电视台的经济类新闻报道日益增多,节目形式也愈发多样化,拥有了一批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地方台的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却还难以摆脱“数字加成就”的报道模式。不能全面地得到地方受众的认可。为改变地方台经济新闻报道的处境。就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一、在新闻语言中凸显“亮点” 要在语言上下“软”工夫。要让相对专业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新闻语言“软”下来。语言“软”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这,就需要在写作中下工夫,注意语言、字句的写法,用通俗轻快的语言来描写生硬的物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巧用流行语和俗语。流行语与俗语是穿插在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词汇,其使用频率高、受众接受度广、趣味性强。譬如当下网络流行词汇,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俗语等,将这些语言融入到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标题当中,去代替一些专业性词汇,加大生活贴切度.提升老百姓的观看兴趣,拉近经济类新闻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拓宽新闻的受众面。  相似文献   

12.
张铁梅  包立伟 《活力》2010,(21):133-133
许多刚入行的记者总是抱怨没有新闻可写.找不到新闻.缺少新闻线索。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他们缺少经验.缺少那种经过长期积累磨炼后的“第六感觉”,也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可以说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它能够触发记者去发现新闻、报道新闻。对于新闻线索来说.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可能状态,是新闻记者进入事件的关口.同时也是一种对新闻记者的召唤。那么新闻线索究竟有其怎样重要的作用?新闻线索的特点是什么?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有哪些?就上述这三个问题作以简要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陈钢 《上海质量》2006,(8):60-61
高档轿车“宝马”已成为有车一族的骄傲.成为体现身价的“标志”。然而.正因为“宝马”高档,从外观到内部设施的顶级要求,使维修的要求也更为严格.甚至苛刻。就在这“宝马”修理行业中.近来杀出了一匹“黑马”——在2006年度全国“宝马”修理业务比赛中.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紧张激烈的角逐.上海永达集团的“宝马”轿车修理工黄一鸣脱颖而出.夺得了冠军。“宝马”中国公司的外方老总决定:让黄一鸣代表中国分公司,参加于明年举行的全球“宝马”轿车的修理比赛。消息传开,上海永达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都欢心鼓舞,说:“这一下.黄一鸣真是一鸣惊人了!”  相似文献   

14.
曲亚春 《活力》2011,(12):239-239
提到说新闻.就不能不提一个人——陈鲁豫。她是第一个在国内用说新闻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新近发生事件的人。她后来回忆说,当时说新闻,是早新闻节目性质追求时效性,来不及编稿.没想到成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凤凰早班车》改变了观众对于新闻播音的刻板印象,主持人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兴趣,并且迅速影响国内电视界。  相似文献   

15.
王晓利  柴万金 《活力》2010,(8):326-326
《新闻夜航》是黑龙江电视台自办的一档晚间电视新闻栏目.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年多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欢笑与眼泪同行。机遇和挑战并存。就节目本身而言,《新闻夜航》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对观众来说,《新闻夜航》已经承担起了媒体关怀的角色。十年来,《新闻夜航》获得了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新闻名专栏”在内的很多荣誉.很多业内人士在谈到这个节目时,把它称为“新闻夜航”现象,这说明《新闻夜航》在国内电视新闻领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6.
这个春天,“抢”、“留”、“荒”成为用工企业老板心中最敏感的字眼。深圳一家民营电池厂的老总胡太国说,办厂10多年了,每年最让他头疼的事就是招工难,今年最“明显”的是出现了内地和沿海甚至到东南亚一带去抢高水平技工的现象,以至于现在“找钳工比找硕士都难”  相似文献   

17.
李井水 《乡镇论坛》2014,(23):15-15
当前.晒粮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每到收获季节.由于缺少晒粮场所。农民朋友只好到公路上脱粒、晾晒粮食.乡村公路“粮满为患”.造成了许多问题。在公路晒粮,群众也实属无奈。近年来,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日趋收紧,一些麦场、地头都被农民种上了庄稼.晒粮的空间越来越小,晒粮难成为农民新的“老大难”。部分农民怕车辆碾到粮食.在路上设置了酒瓶、石块、木头等障碍物.使公路的有效通行路幅缩减了一大半.交通事故、行人摔伤现象时有发生.司机、行人怨声栽道。  相似文献   

18.
张晓明 《活力》2012,(8):245-245
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有产业新闻、企业新闻、金融新闻等,如何写好这个“专业”新闻.这就要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探求经济新闻的采写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理论素养,拓宽观察时代进步中纷纭经济现象的视野,力求在经济新闻这个“富矿”上多挖出些成色好、有影响的“足金”。为自己的经济新闻从业生涯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19.
卢秀颖 《活力》2011,(6):236-236
现在大家常说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作用。具体到新闻报道中,这句话同样适用。一个好的记者,一定是善于捕捉并利用细节的。白岩松曾经说过,现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可能跟几年前的大同小异。那么怎么能让新旧新闻有所区别呢?那就要求记者转变观念,回到细节中去.抓住采访中突出主题的细节,  相似文献   

20.
卢小春  赵睿 《活力》2010,(13):58-58,62
有人说。新闻的定义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170多种,也有人说数百种。真正有多少.恐怕谁也没有详尽统计过。就以中国而论.大概也不下数十种。有人把这些定义分为六类。也有人分为七类。最为典型、影响最大的有四类:事实类(如徐宝璜:“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报道类(如陆定一:“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传播类(如王中:“新闻是最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信息类(如宁树藩:“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就以上定义来看,从新闻是某种“事实”到“事实的报道”、“传播”,再到“事实的信息”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新闻的定义在努力向着准确确定对象内容的方向发展。然而,角度却总有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