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的个性即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关系的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既是一种理想追  相似文献   

2.
论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尹玉兵恩格斯指出,人的发展即“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20世纪即将翻过最后一页,人类即将进入和平与发展的21世纪,我们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也愈来愈趋向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市场,面对时代的呼...  相似文献   

3.
一、进一步强化全民转型的共同意志,创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实施主体是全市各级组织和每位社会成员。能否动员全市上下正确理解“城市转型”的意义和内涵,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在思想和行动上“全面进入转型状态”,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这将直接决定着转型速度和质量。枣庄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果断抉择,积极申报将枣庄转型列入国家计划,成为主动性转型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所有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这是针对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清醒把握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清醒把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的历史性选择,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这样的社会,就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尽所能,进而实现“各得其所”而和潜相处,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新象山”是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衍生和延伸,既包含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还具有依赖象山滨海特色的内涵特征。从广义上讲,“和谐新象山”应具有经济发展、社会有序、生态良好之义,涵纳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生态三层含义。狭义上讲,“和谐新象山”仅指和谐社会,应理解为全县人民各尽所能、充满活力的象山,各得其所、公正公平的象山,和睦相处、安定有序的象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象山。  相似文献   

7.
《老区建设》2013,(13):5-6
7月17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大连召开“三农”讲师经验交流会,就进一步发挥期货专家讲师团作用、服务“三农”进行交流。来自农业部、相关省市农委的有关领导和期货公司高管、大商所“三农”讲师团成员近40人参加了交流会。  相似文献   

8.
刘晓灿 《魅力中国》2011,(2):121-121
社会公正是一种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简要的说就是给每个社会成员他所应得的。根据吴忠民教授的概述,每个社会成员所应得的也就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包括四个方面:基本权利的保证,机会平等的规则,按照贡献分配的规则,社会调剂的规则。依据这四个基本原则,社会公正要让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拥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共同追求,当然也是我国政府的追求,就如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情阐述的那样,“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而有尊严的活着面临着来自于高房价的巨大压力,它已经背离了社会公正的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卫东 《发展》2002,(10)
西部开发,是党和国家面向21世纪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西部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取决于系统内整体经济优势的发挥。根据“木桶效应”的基本理论,整体经济优势发挥的关键取决于“瓶颈”的解决,否则“优势不优”。人力资源,是以人的生命机体为载体,以人的劳动能力为核心的一种资财主源。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财富生产的源泉。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相结合,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  相似文献   

10.
赵建宁 《西部大开发》2011,(4):11-12,86
本文全面总结了宁夏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办学成果,突出了学校发挥系统办学优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方向,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可靠的教学质量,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服务,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两新”组织(指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才能被“两新”组织各成员和社会各方面所需要和欢迎,是基层党建工作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在全区调查研究,“‘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应该围绕构建和谐企业来开展”的结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开放潮》2001,(8)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必然引起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巳被打破,土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管理、教育上存在不少“盲点”;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及其职能的转变,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需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接;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发展与所在社区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一样,包括街桩办…  相似文献   

13.
常城 《黑河学刊》2005,2(6):11-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党的执政规律深刻把握而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成员要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试论义务教育公平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义务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应当包括“同质”与“差异”两个屡面的公平。同质的公平,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无差异的.要求用同样的标准和规则要求所有的人,在教育上体现为每个人应当平等的享有起点、过程及结果。起点公平,是指受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公平,是指学校提供的校舍、设备、教师等方面的条件均等;结果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有同样的成功机会。差异的公平则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它肯定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权利.在教育上它要求不同禀赋的个人根据其家庭条件的不同可获得最大潜力的发展。而义务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及其成员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针对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实施的一种基础教育。所以义务教育应当是“同质”的公平,即保证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人口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公平的受教育过程和平等的成功机会。  相似文献   

15.
薄海 《魅力中国》2010,(35):3-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公益”已经成为现代物质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公益广告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并直接受益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关注中心。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各阶层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平等相处,共享发展成果。而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低收入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社会人”的大量产生,是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人”具有个体性、动态性、弱势性和焦虑感强的特征。做好新时期“社会人”管理工作,要在服务好“社会人”的前提下,严格加强对其各项社会管理。优化“社会人”服务保障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扩大劳动就业,解决住房保障,落实基本社会保障,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社会协同、齐抓共管”的方针,坚持综合化、社会化管理和职业化、专门化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人”综合管理机制,强化“社会人”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杭州研究》2005,(3):38-43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但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政府是国家公器的实际代表、公共权力的行使,构建和谐社会很大程序上依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步骤,需要政府行政体制、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而构建和谐社会深层次冲击的是政府运作机制、行政管理水平、社会调控能力、现代施政理念乃至政治化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马继军 《当代陕西》2011,(12):36-37
识人难,难在识德。德无质量、无形状,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对人的行为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还起着关键性作用。识德难,“比较”是考察干部德的一个好方法。看是与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现实中一些干部喜欢做“老好人”,不仅“事...  相似文献   

20.
杜萍 《中国报道》2007,(4):46-46
和谐社会本身就要求科学发展,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首先来自于一种彼此的关爱,并从这种关爱中升华成一种社会责任。作为法人,企业能够调动许多资源,企业的行为与追求,不仅仅对企业发展和员工产生影响,也对社会与自然产生影响。“得人心者得市场,得人心者得未来,得人心者得天下”。为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