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董事会》2007,(7)
公司治理体系中缺乏有效的公平交易成为薪酬安排问题多多的罪魁祸首安然丑闻在公司破产,管理层被判入狱后告一段落。此事件直接引发了美国监管标准异常严厉的《萨班斯法案》出台,同时引发了美国企业对公司治理方面的普遍反思,还让美国企业界对商业  相似文献   

2.
安然、泰科以及其他经常唱高调的公司的轰然崩溃.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公司治理体系的批判狂潮。然而,丑闻并非一无是处.它也许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有着更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钟武 《董事会》2005,(11):93-95
“公司治理”完全是个外来词;英文写作Corporate Governance,其意为现代公司制的基本产权结构下对公司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体系;是控制、管理公司的一种机制。即使在西方;公司治理的历史也不长,受到普遍关注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来到中国就更短了;直到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才开始重视公司治理问题。2002年公司治理再次引发人们广泛、深度地探讨,因为美国公司向以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著称,然而这一年安然、世通等大牌公司却相继崩于公司丑闻。善于以制度说话的美国人立刻出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算是给美国的公司治理漏洞做了了结。  相似文献   

4.
刘自敏  杨丹 《董事会》2008,(2):28-29
从2001年开始,国内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每年均有超过50%以上的公司在其年报中提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从2001~2006年,中国证监会做出的上市公司处罚中,40%以上是由董事责任不明确或董事未能合理履行责任引发的。2002年开始美国接连爆发安然、世通、欧洲Parmalat等大型跨国公司丑闻,  相似文献   

5.
美国出现的安然事件、世通公司的财务丑闻,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都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微观层面上的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尤其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愈发意识到现代公司治理问题已经关乎国家经济的命运。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在国外(主要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得较早。目前,公司治理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商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内外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公司治理的内涵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模式,这一般是由于研究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采取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本文将回顾公司治理的产生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潇河 《中国石化》2005,(2):16-17
在世人眼中,美国一直是一个法治相当完备,企业管理规范、高效,社会诚信良好的国家。但是,2001年出现的安然事件,以及由此发现的一系列美国著名大公司在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暴露了美国在企业管理和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重大漏洞和缺陷,从而引发了美国社会特别是经济界、金融界的诚信危机。为此,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公司治理和监管的改革,美国证监会、纽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公司治理规则,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1.国内企业实施内控管理的背景在2001年前后,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大型企业相继爆发财务丑闻后,美国股市出现了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为了重新振作投资者的信心,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法案》(简称SOX法案),法案对公司内控治理、经营活动监管和资本市场行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严格要  相似文献   

8.
CEO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不断冲突的一个结果,也曾经为美国人引以为豪。但是2001年年底安然公司开始的华尔街丑闻使美国企业界、监督部门以及学者开始对这各公司治理制度进行反思:赋予公司的CEO更大的权利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广大股东的利益,最终甚至是损害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增长。 中国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国有企业问题是一股独大,从而造成管理者职能的弱化,而美国则  相似文献   

9.
郑江淮 《董事会》2006,(1):59-60
近年来,亚洲金融风暴、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丑闻,以及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对证券市场乃至一国金融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已越来越成为众多大公司改进公司治理的重点。与此同时,一系列公司治理准则应运而生,一系列公司治理评级体系也日益受到追捧,如里昂证券和标准普尔的评级、南开大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以及叶银华等人的台湾上市公司治理评级系统等等。  相似文献   

10.
当投资者对互联网公司不再抱有过高的期望时,他们往往能够给市场带来意外的惊喜。 2002年7月,美国资本市场动荡不安。由于大公司的会计丑闻接连不断,投资者对美国股市的信心接近了崩溃的边缘。自年初以来,道琼斯、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3大美国股票指数的最大跌幅均超过了  相似文献   

11.
《董事会》2010,(3):16-17
安然(Enron)、泰科(Tyco)、世通(WorldCom)的审计丑闻接连将董事会的角色曝光在舆论聚焦之下,《萨班斯法案》也对董事会职能作出新的规范补充。美国Authoria公司执行长兼总裁鲁夫布洛(TodLoofbourrow)指出,除了基本的治理因素,成立董事会应考虑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2.
R.I.Tricker 《董事会》2005,(5):104-105
世界范围的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之后,世界性的公司治理危机开始出现.以至于世界各地的股市都因此大受牵连。美国大公司、审计师、投资银行的丑闻和电信业、航空业以及金融服务业的持续低迷,迫使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公司法。监管部门反复调查执行官的腐败行径,股票交易所也开始提高公司上市的门槛。  相似文献   

13.
震惊企业界的安然丑闻虽然发生在美国,却有着全球性影响,至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公司披露的会计资料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公司应该主动采用更稳健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以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美国《商业击刊》有文章说:许多批评家认为,美国企业领导人孤陋寡闻,一点都不知道公众信任已经大大恶化。有关管理层玩忽职守和胡作非为的新闻满天飞,使对自由市场制度至关重要的信任丧失殆尽。丑行 蒂科国际公司自席执行官丹尼斯·科兹洛夫斯基被判刑,Im-clon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塞缪尔·沃克塞尔被控滥用权力、辜负董事会的信任。同时,陪审团就安达信公司的命运进行辩论。安达信公司是全国最权威的审计公司之一,它被指控在调查安然公司的过程中毁灭证据。除了这些丑闻外,还有一大批公司首席执行官因为滥用权力或不能胜任工作而被迫下台,其中包括安然公  相似文献   

15.
欧瑞珍 《董事会》2005,(3):38-38
中航油在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重大损失,凸显出中国公司在治理上的薄弱之处.而不是优势。其他一系列的公司丑闻也显示,中国政府将企业拿到海外上市的战略不能算成功,而是存在缺陷。外国投资者和中国政府在利益方面,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引发了多起并购事件,从这些并购案例中,突显出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些问题。文章就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并购事件为起点,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深入剖析并购本身的特点,分析和比较了众多并购案例。并重点从公司治理主客体、公司治理目标、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控制权问题、股权结构是否合理化等角度揭示此次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并购给我们带来的公司治理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陈锐 《董事会》2005,(10):34-36
民营或是国有控股绝不是解决上市公司丑闻频出的关键.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衡权力的公司治理制度。没有制度作为保证,任何形式的产权变更或是企业强人的出现.都不会彻底改变公众公司的悲观前景。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不当的“地雷”既然被埋下,如果不及时排除,总会有引爆的那一天。在这个暴雨与骄阳交加的6月,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油)“触雷”事件让不少企业高管感受到了经营风险可能引发的人生巨变。不久之前,英长斌,中航油的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总经理为公司治理不当付出了巨大代价,他与中航油原总裁陈久霖、财务主管林中山等高管被新加坡警方逮捕,原因是在导致中航油巨亏5亿美元的石油衍生品交易丑闻中,涉嫌违规。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呼唤独立的企业家阶层李大学从1841年美国麻省铁路公司火车相撞事件后,企业家──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人员取代家长制的行政领导,正式济身于企业界,以一种特别的身份管理企业,引发了企业管理领域的一场真正的革命,并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事实...  相似文献   

20.
<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加强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国外安然财务丑闻、雷曼兄弟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频频倒闭、国内三鹿乳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