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姗 《中国企业家》2012,(22):46-51
世界变了,之前跨国公司的计算公式是"中国市场=中国人口×人均消费量",如今它或许要变为"中国市场=本土创新×本土运营能力"是时候再次审视中国了。跨国公司正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如果要保住岌岌可危的地位,必须在中国进行更有诚意的本土创新。中国,曾经代表广袤和尚未开发的大片市场,以及大批等待加入消费洪流的人口。中国政府带着讨好的姿态,以减免各种税收优惠的超国民身  相似文献   

2.
秦邦建  宋平 《经营者》2004,(10):100-101
未来10年,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如何取长补短,化“竞争”为“竞合”?9月24日,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领袖及本土企业首脑500人汇聚中国大饭店,参加了主题为:“决胜中国,共享未来黄金10年”的2004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共同研讨跨国公司融人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完成国际化之路等话题。  相似文献   

3.
谭琴 《东方企业家》2004,(7):98-101
丹佛靳与中国可谓颇有渊源,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台电冰箱里就有丹佛靳的关键部件.虽然正式进入中国相对较晚,但丹佛靳后来居上.凭借工厂作为“敲门砖”.并切实为代理商着想,培训本土人才.丹佛靳要将中国打造成为欧洲本土之外的“第二家乡市场”  相似文献   

4.
内需功夫     
《功夫熊猫》竟然火起来了,国内同行感觉很不是滋味。好莱坞的中国功夫这些年看来长进不少,能把这样一个中国元素的题材拍得“这么中国”。其实不单是好莱坞.跨国公司整体上的中国功夫这些年一直在长进,“深耕本土市场”做的比本土企业还要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2004,(Z1)
<正> 未来10年,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如何取长补短,化“竞争”为“竞合”?9月24日,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领袖及本土企业首脑500人汇聚中国大饭店,参加了主题为:“决胜中国,共享未来黄金10年”的2004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共同研讨跨国公司融人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完成国际化之路等话题。在高峰论坛中,企业家就“中国未来10年,分享商业未时代”、“中国能否持续领跑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如何在中  相似文献   

6.
吴琼 《中国企业家》2009,(6):125-126
一飞冲天的“本土杀手”突然急转直下! 作为《中国企业家》和BCG的重磅关注对象,这些新兴市场挑战者正经历大起大落。去年,我们关注的主题还是“狙击跨国巨头的本土杀手”,今年,他们正遭遇第一次全球危机大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酒店业本土品牌经过世博会的冲刺和磨练,一定会成为本土市场的王者,也一定会成为国际市场的挑战者。世博是让本土酒店品牌追赶国际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外资放开的产业之一,日化行业所上演的跨国巨头和本土企业的“世纪大战”早已全面打响。近两年来,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一直在逐步拉大,就整个市场的销售金额来看,国外品牌占据的份额目前已经超过70%。虽然如此,本土企业却在广阔的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屡夺战功”,令长期盘踞在一级城市的跨国公司大呼惊奇。  相似文献   

9.
谭琴 《东方企业家》2004,(6):108-109
本土广告公司在“有时欢喜有时忧”之中,对4A不再是仰视,而是平视,因为在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有4A与非4A之分,有的只是看谁成长得更快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让跨国物流公司下定决心迅速扩张,于是它们尝试着收购本土物流企业。但这会不会是”竹篮打水“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颠覆本土化     
《经营者》2013,(4):63-63
2012年是商用车市场的“寒冬”,2013年很可能演变为“酷暑”,商用车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将面临国际化竞争 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效率的提高就是在各个点滴环节的不断优化、严格遵守和反复再现的扎实基础上,才能得以逐步实现。中国企业只有通过提高效率来加强实力,才能在中国本士市场即将拉开的国际化竞争之役保持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竞争格局向中国市场的纵深推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营销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中国企业想要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打造本土营销的双重优势。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何打造本土营销的双重优势?一是发挥中国企业的弹性战略与灵活战术;二是学习跨国公司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战略韧性与精益模式,加快锤炼自身营销体系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作为中国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第二年.许多项目已准备开始或正在实施.这对中国IT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IT厂商将持续实施其本土化策略.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中国本土IT市场将持续升温。另外,国内市场的残酷竞争、产业链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14.
周海龙 《经营者》2009,(15):24-25
中国作为一个二元化市场为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大的机会,而外资日化企业的国际模式却常会水土不服,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日化企业认识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中国创造对于中国品牌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镇企业》2002,(12):57-58
号称“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在财富全球论坛年会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公司要想和美国公司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应该在美国公司积极投资中国的同时,也积极到美国投资设厂,在美国本土与其展开竞争,而不仅仅只是固守中国本土市场。深谙在中国开疆拓土之道的韦尔奇同时提醒那些希望独占中国市场的美国公司说,到中国开公司需要与中国公司的双赢,如果只是美国公司赢而中国公司输,那么就不可能在市场上取得最终的成功。韦尔奇是一位铁路工人的儿子。20年前,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登上了通用电气公司…  相似文献   

16.
刘涛 《中国企业家》2006,(24):109-111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已成定局。然而,汽车大国是否等同于汽车强国呢?在本次年会的分论坛“中国:下一个汽车大国?”里,来自企业界与咨询机构的人士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汽车大国”的称号是依托于中国本土强大的内需市场,以及欧美日韩企业在中国不断圈地扩产的时候,这个称号所能体现的只是一种被动与悲哀。只有不断打造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涌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汽车企业,我们才会迎来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天。  相似文献   

17.
在欣喜之余,本土企业家是否充分体会到了其中的责任与压力? “自主创新”终于超越科技层面上升为中国未来5年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战略,对企业界来讲,这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事情了。“自主”二字好沉重,在欣喜之余,本土企业家是否充分体会到了其中的责任与压力? “自主”二字,来之不易。过去几年中,本土企业界曾经为它的诞生做过许多反思、许多呼吁和许多努力。在加入WTO后的几年里,本土企业的疆域和眼界都大大扩展了。站在全球竞争的格局重新看待自己和本土市场,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逐渐感受到了20多年单向开放市场和引进外资而形成的“非国民待遇”,也看到了在全球分工下一味走低成本路线只看重GDP和销售额的巨大局限。于是,大约从2003年开始,我们看到企业界不断反思和呼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如狼似虎地抢滩中国市场,给本来就有点脆弱的本土企业带来严重威胁.然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要生存,要抗争,中国本土企业不畏强暴,揭竿而起,瞄准跨国公司的软肋,使出克敌制胜的招术,虎口夺食,拼抢一杯"羹".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正活跃着一大批对跨国公司形成强烈狙击之势的本土企业,比如在微波炉市场,格兰仕打垮了Whirlpool和LG;在饮料市场上出现的非常可乐,至少在农村市场上已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彩电市场,本土品牌也一步步将日本品牌的高端市场份额夺了过来;手机市场经过短短几年的拼抢,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在内的外资品牌.  相似文献   

19.
沐年国 《企业研究》2006,(11):16-17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根据国家商务部2004年中期报告,截止到2004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达49万家,累计使用外资5450亿元。全球500强的大多数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独资企业或是办事机构。客观的说,无论是从实力角度说,众多本土企业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外资企业,向外资企业学习也成为本土企业赶超外资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国市场,也有许多外资企业纷纷落马,对他们失败的原因进行深思,也是对我国本土企业一种“另类”借鉴。下面,我从营销这个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土管理咨询公司如何“长大成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磊 《企业研究》2003,(3):46-48
记者手记:最初拟定的话题是:“本土管理咨询公司为什么长不大?”。可采访几家本土公司时,他们都提出了异议:谁说我们长不大?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璞反问记者: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200多名有哈佛,清华,北大MBA学历和大中企业高层管理经验背景的专职顾问,年运作20多个项目的公司,还不算大吗? 诚然,随着这两年市场需求的扩大,本土管理咨询公司手里的“单子”多了起来。加之跨国管理咨询公司在一些竞标中屡屡折戟,几番败给本土公司,更使本土公司信心倍增. 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目前在国内几万(有人说是几十万)本土管理咨询公司中,成规模的毕竟为数不多,真正能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的更是凤毛麟角。本土公司仍然有许多成长的烦恼:混沌的市场,无序的竞争、不成熟的客户……正如专家所称:今天的中国管理咨询市场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决定换个更具建设性的角度,探讨——本土管理咨询公司如何“长大成人”?其实,无论是“为什么”还是“如何”,我们做这个话题的初衷和目的都是希望本土管理咨询公司能够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