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地方政府意志主要表现为以最低成本实现政绩最大化,农民意愿则表现为以最低成本改善居住生活条件,两者存在一定博弈关系。两者之间博弈状况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地方政府的违规挂钩行为造成农民的损失、农民的抵制成本、地方政府违规挂钩行为的收益与成本等因素。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不科学、地方政府违规挂钩行为造成农民的损失较大、地方政府违规挂钩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是目前地方政府意志与农民意愿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因此,应促使地方政府树立协调的发展理念;重构增减挂钩机制,细化增减挂钩步骤;完善增减挂钩中监督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推进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增值收益形成过程与数量模糊不清,农民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文章从土地发展权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拆旧区与建新区土地增值收益形成过程,从土地自然增值与人工增值等方面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模型,确定了增减挂钩中拆旧区与建新区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方法,并选择辽宁省典型项目区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构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模型与方法测算结果均有土地增值收益存在,且当建新区用途为商住业用地时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高于建新区为工业用地时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测算在增减挂钩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一般在600元/m~2左右。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指出应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而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3.
近来,各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引发了一些群体性和恶性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利益主体间利益矛盾加剧,特别是农民合法利益遭到了侵犯。增减挂钩中涉及的利益主要指级差收益。从理论上探讨级差收益的来源、分配,以及如何才能有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推进当前挂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民意愿调查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解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涵义入手,实证分析了北京市X区农民对于搬迁上楼的心理意愿,剖析了目前农民"被上楼"现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文章结论认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好政策,农民对挂钩政策本身也是认可的,但是挂钩政策在实施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另外当前我国挂钩政策试点批准节奏过快,应在完善好相关配套政策尤其是公平明晰的利益分配方案之后再行推进。  相似文献   

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实施绩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展与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作为一项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权宜之策,正向绩效与负面问题同在。该文在分析增减挂钩制度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深入探讨增减挂钩实施的正向绩效与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增减挂钩作为一项国土管理创新制度,在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正向绩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违背农民意愿、耕地质量难保障、利益分配不公平、实际操作缺乏监督等。在此基础上,认为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不可避免存在问题,正视问题、弥补缺陷是增减挂钩制度改进应该坚持的方向,提出农民利益保障、城乡利益共享以及耕地生产能力保护等是今后增减挂钩制度完善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城乡统筹和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剖析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探讨其实施的必要性.通过理论和文献分析,认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能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目前土地制度下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统筹城乡用地安排的一项机制创新,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的流转,使其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中.政策存在城乡之间、村集体之间利益分配不均和耕地质量、农民生计持续性等问题,但是在完备的保障措施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具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测度农民自主型"增减挂钩"模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增进了农民福利,揭示农民福利的变动机理与原因,期望对当前的理论争论提供新的启示,并对增减挂钩政策的完善与拓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测得农户整体福利指数为78.3025,表明农民自主型"增减挂钩"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增进了农户整体福利;(2)从5大子系统的福利效应来看,最明显改善的是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公平感知状况居中,就业发展与家庭经济状况最不明显,这与农户福利诉求存在一定偏差,表明农民自主型"增减挂钩"模式尚存优化空间。研究结论:增减挂钩政策应围绕变政府主导为农民自主、产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注重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与拓展。  相似文献   

8.
赵国苹  李萌  王莉  刘涛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25(8):23-24,44,54,55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增减挂钩模式主要有小城镇建设模式和社区建设模式两种。增减挂钩运作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农村集体自主型三种。增减挂钩的主要阻力来自:土地制度的束缚,整合资金的缺乏,农民意愿的不足,村镇体系规划的滞后。国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主要经验有:将村庄体系规划纳入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统一考虑、总体布局,形成"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镇村规划等级;城乡统筹为村庄整合的实施提供机遇,宅基地换房、承包地换保、土地作价入股等新创举,为推动增减挂钩、村庄整合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保障农民权益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从农民权益保障的角度,首先阐述了土地发展权在增减挂钩中的实践,分析了增减挂钩中农民权益损失路径,据此提出了保护农民权益的保障机制。以期为区域平衡发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去年有媒体集中报道一些地方农民被上楼现象、并由此对增减挂钩政策提出质疑后,一时间,舆论诘难四起,增减挂钩似乎成了损害农民利益的洪水猛兽。不可否认,自2006年全国开展增减挂钩试点以来,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其实应该分为两  相似文献   

11.
杨松水 《中国农史》2006,25(1):66-72
清代皖中地区曾经是江南乃至全国商品粮的贸易地之一,尤其是在雍正以后更加兴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江南农业经济转型以及皖中粮食的丰殷的角度,说明当时贸易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而且,这种贸易与交流还给皖中地区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皖中在地域上也是安徽与江南及长三角进行交流与联系的前沿,因此,这方面的探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资料表明,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约70%,就业人数达到就业总人数的80%以上。因此搞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试图找出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以期达到强化财务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规划建设是林区小城镇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未来林区的发展和林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林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文章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和林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就林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Agriculture and the food industr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与企业用地的布局调整和整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居民点和农村企业布局中普遍存在的用地散乱、粗放的现状,指出农村居民与企业布局的调整和整理应作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我们应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建筑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调整和农村企业的集中用地,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推进城镇化进程。最后,文章对用地布局调整的相关制度保证和措施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19.
The article presents preliminary ?ndings of a research survey on large‐and middle‐scale farmers and the groundnut sector in Senegal. The sampling of this group of producers is justi?ed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 degree of social strati?cation and farmers’ heterogeneity existing in Senegal, and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approaches focused on the ‘ average representative farmer’. This argument leads to a task of grouping farmers into distinct classes according to capitalist tendencies, dynamism and scale of production. The core part of the article tackl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liberaliz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Senegal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behaviour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classes of large‐and middle‐scale farmers analysed in the ?rst part.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oses questions arising from research on local and the global cultural flows in struggles for self-determination to draw attention to some complexities. While we may think in terms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rather than a uni-directional flow from the global to the local, it is important to hold on to the way in which other relations, notably those of power, also impact on the way this relationship is construct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ere are trends or hierarchies which may affect how the local relates to the global and the global impacts on the local. After briefly surveying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I ask whether our work on conflict and self-determination is suggesting any new ways of looking at this relationship. The argument is illustrated throughout with materials from a case study of Algeria drawing particularly on the media and mi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