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制与化解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可以看作是在财政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政府问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基层政府因为收支紧张产生举债冲动,但债务的积累主要起因于财政产权制度下地方政府的攫取——对金融租金的分割,它实际是一种变相的财政竞争。其原因在于存在着财政收益、财政控制权与财政风险的不对称分布。国有金融体制的软预算约束也应承担很大责任,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各级政府债务约束制度,使每一级政府的财政行为与风险匹配,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进程中,一个迫切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省及省以下财政如何解决举债权、如何对事实已经存在的地方政府负债实施有效管理的问题。从全国的情况看,地方政府举债与负债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成为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否则将带来巨大的地方财政风险和地方政府的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竞争、区域差距、财政分权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关系是尚未理顺的重要的理论问题。我们的分析表明,应从立法、组织结构上确认市场竞争的优先地位,把政府竞争限制在制度框架内;利用财政转移支付调节日益扩大的区域差距,使地方政府能公平地竞争;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规范政府竞争以及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财政竞争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分权制的发展,地区间财政竞争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财政分权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通过地方政府积极作用的发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在既定的政府管理体制下,这种分权也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经济资源展开竞争,并给市场带来了一定扭曲。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使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协调无疑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界定地方财政职能的前提下,必须真正按公共财政要求,重构地方财政运行机制,一方面通过调整、压缩财政支出范围、严格支出顺序和改革支出的实现形式,重构地方公共支出机制;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地方政府收支行为,将一切政府收支纳入预算,规范地方预算管理制度,并合理配置地方各级政府财力,构建各级财力与其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公共收入机制和规范的转移支付机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拥有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剩余索取权”,为其带来强的财政激励,同时由于政治集权,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晋升又面临着政治激励。此外,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地方官员还受到个人经济利益的影响。在财政激励、政治晋升激励以及个人经济利益激励等三重激励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7.
我国《预算法》修订在地方举债权问题上的一波三折,除了有对当前地方债务风险担忧的表象因素以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地方财政自治能力较低。从理论上讲,实行财政自治是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的前提和基础,而在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虽然地方政府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但自治能力还十分有限。为从根本上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自治的能力,为《预算法》进一步完善地方举债权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财政支出与收入、财政赤字与管理体制等方面。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行债务管理与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及其短视行为、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及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等。应增强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广辟财源渠道,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债务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地方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9.
各级政府为本级筹措收入的能力称为财政自给能力,它可用财政自给能力系数来衡量。在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的自给能力后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分税制以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自给能力格局才首次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共财政的理论、国内现实情况、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和社会公共风险的防范等五个方面正反论述确立了中央财政在社会分配中应居主导地位的重要性;依据其重要性谈了国家公务员应在执行各项政策,规范工作秩序等事务中自觉地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