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滴灌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可明显缓解农业灌水缺水的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以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等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农业,同时为乌什县发展高新节水灌溉技术过程中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灌溉制度的优化一直是热点问题。为了研究平原地区灌区最优灌溉制度,以ISAREG模型为基础进行计算,通过土壤含水率对ISAREG模型进行验证,分别对是否采用覆盖膜的180mm、210mm、240mm三种灌水量下灌溉效率和减产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ISAREG模拟的土壤含水率与试验结果对比中最大误差均在10%以内,可以很好地进行模拟计算;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溉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减产率先减小后增加;有覆盖膜作用下灌溉效率和减产率均优于无覆盖膜条件下的;从灌溉效率和减产率综合分析,含有覆盖膜的灌水量为210mm是最优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依靠吸力式微润灌水器上特殊材质的导水芯的毛细浸润作用,在水压较低的条件下,向作物根部土体导水,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1])。分析吸力式微润灌水器结构的设计及使用,能省工、灌溉均匀、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该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农业灌溉水资源,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现状,为得出半干旱地区最优节水灌溉方式,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现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灌水均匀度、同等面积的设备投资、同等面积灌溉水量、作物匹配程度、农户承担能力和操作难易程度6项指标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滴灌、渗灌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的综合效益,并以番茄为实例,分析了3种不同灌溉方式下,番茄的灌水量及产量,结果表明:滴灌灌溉方式的综合效益排名明显高于其余灌溉方式,同时,针对番茄,滴灌灌水量仅为5373m~3/hm~2(358.2m3/亩),产量达到了25411.85kg/hm~2(5082.37kg/亩),较低的灌水量与较高的产量导致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因此,滴灌可作为半干旱地区较为理想的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5.
微灌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能耗低、省水、灌溉质量好的先进的灌溉技术。国外微灌技术发展很快,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灌溉设备形成系列批量生产,尤其是灌水器,规格品种都较多。我国发展微灌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但微  相似文献   

6.
墒情监测及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在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基础上,安装墒情监测、提水自动控制设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及通讯技术,实现墒情数据的自动采集、旱情分析,实现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开发墒情监测及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应用到节水农业中,既提高了济南市农业旱情分析和节水灌溉自动化管理水平,又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全市农业抗旱节水信息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喷灌、滴灌虽属节水灌溉技术,但由于造价高,许多国家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所以近几年一些国家开始研究一种新的地面节水灌溉技术——间歇灌(又称波涌灌或涌灌)。该技术在美国、日本发展很快。间歇灌是由左右转换的间歇阀装置(有机械阀和电子控制阀两类)控制水流向两组沟(畦)交替供水的灌水技术。它可分为间歇沟灌、间歇畦灌、隔沟间歇灌、分段间歇灌等。由于周期性循环供水,间歇灌具有灌水推进  相似文献   

8.
新型微润灌溉技术自诞生和应用以来,由于其灌水均匀度及节水节能方面的优越性,在辽宁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在大田、经济作物和果树的灌溉方面,均获得了良好的收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详述了新型微润灌溉技术的特点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郭崇  王征 《工程经济》2015,(11):18-22
电力工程与现代科技技术和传统工业生产工艺相融合,是物联网和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需求的时代发展产物,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技术基础。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全球覆盖之下,电力工程的自动化和网络信息应用无所不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电力工程发展的前景无限,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影响,电力工程造价也拥有了全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对于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电厂安全巡检主要依靠人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且巡检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传感器采集电厂设备的状态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传输,实现精准定位和预警。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厂安全监控预警平台进行详细分析,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微润灌水器设备中,土壤毛细吸力是水分运动的驱动力。因此,研究灌水器在田间埋藏条件下的灌溉性能、流量变化特性、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和湿润体变化特性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微润灌水器的使用及以后的工程设计提供试验数据,为改进及提高微润灌水器的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磊 《IT经理世界》2013,(14):80-84
看似简单的物联网技术,因为应用场景的不同,渐渐改变着古老农业"靠天吃饭"的传统。从北疆到南陲,从东海到西防,中国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农业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即便如北京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有独具个性的都市农业发展思路。这种多样性给了ICT技术极大的用武之地,比如物联网。物联网技术并非新生事物,早年的传感网就是其雏形。近几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详细介绍了ZigBee技术的系统构成和设计理念,对节水灌溉系统设计中ZigBee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ZigBee技术具有成本低、功耗小、组网方便等优点,通过在灌溉系统中应用ZigBee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灌溉用水,将灌水量控制在可以促进作物增长的范围中。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通过传感器、数据传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物与物的连接以及数据分析。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当前物联网相关技术,结合成品油库现状,搭建了油库物联网架构,构建油库物联网六域模型。通过研制的多种工控协议的混合协议资源池,实现油库物联数据接入和发布,搭建了主动网络安全架构,保障油库物联网安全。通过油库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油库安全生产数据全面感知、生产运行过程实时监控、预警预测监控、设备管理、现场作业辅助、应急处置流程化等油库全业务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包装技术的发展 ,立式袋成型/充填/封合包装机(简称立式袋成型包装机)在食品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原理日益完善、功能逐渐提高、种类也达到十几种 ,虽结构有所不同 ,但都有送膜装置、袋成形机构、拉膜机构、计量装置、横纵封装置、传动装置及冷却系统等。其中拉膜机构性能的优劣对袋成型、包装速度影响很大。根据中型立式袋成型包装机拉膜机构的动作特点 ,可分为横封托台下牵引式和同步齿形带摩擦输送式两大类。横封托台下牵引式是横封托台在上止点时其上钳口夹住包装薄膜 ,并向下运动 ,从而牵引包装薄膜向下输送 ,输送长度为…  相似文献   

16.
结合辽河口生态经济区项目区的气象、水文、土壤等实际情况,研究在充分灌溉条件下应用彭曼法计算的芦苇灌溉制度。根据项目区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逐日参照作物需水量,参考FAO推荐的沼泽湿地作物系数和修正公式,确定了充分灌溉条件下芦苇作物需水量,采用水量平衡法确定芦苇芽前期和生育期灌溉制度,得出50%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净灌溉定额,绘制灌水率图确定设计灌水率。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灌水定价机制的实施在解决该问题上受到高度重视。文章以辽宁(八一灌区、浑南灌区、辽阳灌区)选定的灌区为例,探讨了农业用水受水价和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十年灌溉成本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有效地节约用水。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甚至向附加值更高但往往更耗水的作物发展。对需水量曲线的分析表明,在目前的灌溉管理方式下,仅对灌溉用水定价并不是鼓励节水的有效手段,灌溉系统中水经营者和用户双方明确界定可行的水权和责任是节约用水和提高灌溉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业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会4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写给会议的信中说,在北方旱作地区发展节水灌溉以及各种旱作农业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要与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农机生产企业紧密结合,研究开发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技术和适用机具,为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采用DNDC模型对辽宁受旱区主要农作物灌溉期的作物生长进行模拟,对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的作物产量进行了探讨,提出最佳灌溉节水模式。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较好的模拟受旱区农作物的产量,与试验产量数据吻合度较高,模型可实现未来不同干旱条件下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及最终产量影响的动态模拟。不同灌水技术模式下玉米叶面积指数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拔节期前增长缓慢,拔节后迅速增长,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而后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20.
膜袋混凝土因其便于水下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整体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护坡中。但在北方寒区,由于冰推力及冻融破坏的作用,膜袋混凝土易断裂、破碎,失去防护作用。通过向膜袋混凝土内植入纵向加强筋,增强了膜袋混凝土的受剪抗弯性能,延长了膜袋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