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科技创新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从科技创新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条件、作用传导路径三方面,系统探讨该支撑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基础科学创新、应用技术方法创新、科技实践创新等的支撑作用;发挥该支撑作用需要满足科技创新生态化这一前提,需要利益驱动、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内部制度等内生动力,以及需求拉动力、政策推动力、社会协同力、法律保障力、文化引领力等外生动力;支撑作用主要通过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软实力提高、支撑水资源配置优化、支撑节约用水管理、支撑水生态环境保护等4种路径传导。  相似文献   

2.
科技支撑江淮生态大走廊水环境治理的问题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治理是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重要内容,其落实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用。通过实地调研,剖析科技支撑江淮生态大走廊水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继而针对所发现问题,探讨提升该支撑作用的路径。提出在提升江淮生态大走廊水环境治理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时,应积极推进科技类重点工程并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行政及科研方面的机构及人员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交流合作及宣传培训,夯实信息化建设,完善制度建设等。研究结果可为江淮生态大走廊水环境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盐城的水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盐城市积极对水环境开展治理,水质情况逐年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但由于开展水环境全面治理的时间较短,实践中还存在着治理模式和措施较为传统、科技助力和支撑不多、资金和人才保障水平不高、生态修复能力不足、治理成效不稳固等问题,因此本研究结合盐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水环境治理对策与建议,具体包括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创新流域治理模式、强化科技信息支撑、加强资金人才保障、合理确定水体整治方案、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深入贯彻落实河长制等,旨在为新时代盐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面临挑战,2018年淮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达到64.61亿t,比2010年增长25.9%,2019年Ⅳ、Ⅴ和劣Ⅴ类水质仍占36.4%,这就需要推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流域绿色发展。针对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存在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执法不到位、管制手段单调、省际跨界水污染治理措施不力、治理主体投入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相应对策建议,包括完善流域水环境治理规划体系、加大水功能区水质保护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流域上下游和省际间协调联治、加强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建立流域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6.
针对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水污染治理方法治理力度不够等问题,以江西省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为例,分析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中运用PPP模式产生的效益及遇到的阻力。研究结果表明,必须从国家法律层面促进PPP模式的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引导PPP模式的进行;金融行业、民营企业等必须加强合作,积极参与PPP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推进黄河流域河南段水环境善治进程,通过对水环境主要特征以及质量现状的分析,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构建了由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基于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制度信任机制和政策协同机制这4个影响机制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河南段水环境协同治理分析框架。基于该协同治理分析框架,针对目前黄河流域河南段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职权范围、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以及完善影响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郊河道长效治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俞厚未 《水利经济》2003,21(5):12-13
分析上海市郊中小河道环境污染的现状及问题,指出河道作用逐步丧失的深层原因:底泥作为有机肥丧失了吸引力,水草作为饲料丧失了经济可行性,自来水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水质的依赖程度下降,水利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河道污染形成恶性循环;提出上海市郊河道长效治理的措施建议:平整河道两岸道路,建设河道生态过渡带,搞好河道疏浚,农村功能重塑以及河道整治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展(一 )水土流失治理的总体进展最近 50多年来 ,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 2 0 0 0年底 ,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7.41万平方公里 ,占同期水土流失面积的 2 3 .82 %。其中 ,兴修梯田 1 475.2 1万公顷 ,筑坝淤地、治沙造田 2 57.2 2万公顷 ,  相似文献   

10.
向敏 《现代食品》2022,28(1):87-89
本文首先阐述科技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发展创新作用与推动产业融合作用,并从科技创新方式与行为主体方面分析科技创新的内涵,针对当前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中出现的关键技术设备发展不足等问题,总结出加强基础原始创新、自主研发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全国协同创新体系等策略,旨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戎 《水利经济》2007,25(3):53-55
探析水资源治理的内涵及其与传统水利管理的区别。认为,治理与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治理的客体是多方利益主体以及他们之间可能互不隶属的社会关系;而管理是针对一个封闭系统内部的,管理体系中的权力关系是自上而下的。人类治水活动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处理水与人关系的自然子系统;协调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子系统。中国水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水危机的根源在于协调处理社会子系统能力低下所导致的治理危机,治水的关键在于“治人”,在于提高对水资源的治理能力。由于要面对和处理横向的、互不隶属的社会关系,水资源治理与传统的水利管理从内容到目标、到手段,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态环境的愿望,对我国水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治理体制亦需不断完善与创新,以保障水治理的全面共建与平衡发展。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针对我国水治理体制发展面临的"棘手性"挑战与碎片化问题,对我国水治理的党政群共商共治体系、和谐治水文化体系、内部协调机制、外部协同机制和信息互通机制的完善进行探索,建立目标与手段双维发力的整体性水治理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世明 《水利经济》2010,28(1):19-23
综合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就和效益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呈现3大特征:①治理面积递增,治理速度加快;②治理范围扩大;③治理成就存在区域差异:中国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但水土流失治理最快的是东部地区。治理效益方面,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m3,增产粮食180亿kg。水土流失治理整体效益明显,但治理效益存在区域差异:南方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量大,占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水总量的40.9%,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土量大,占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土总量的57.2%。水土流失治理的投资效益也存在区域差异:东北水土保持措施的投资效益比最高,依次为华北、西南、南方和西北地区。并由此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政府重视和善治,善治的方略应涵盖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水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水管理对水资源的影响纳入社会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中,通过分析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经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最后指出三者的最合理发展方式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三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