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台湾农民创业园: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以来,"两个先行区"建设在福建蓬勃开展.台湾农民创业园是首创的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型模式,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最近笔者参加了由海峡两岸 (福建) 农业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福建海峡研究院联合组织的调研活动,先后考察了漳甲永福、漳浦两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及三明、龙岩、漳州等地有代表性的农业台资企业,深切感到,由于种种原因,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办好台湾.农民创业园,把台湾农民创业园切实办成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先行区的先行试点,真正发挥其试验、示范作用,以发挥闽台农业合作在建设"两个先行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2006年以来,农业部会同国台办先后在大陆9个省份设立了9个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同时在14个省份设立了29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了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投资大陆的台资农业企业已有5900余家,投资大陆的农业台资达到69亿美元,进入各试验区和创业园的台资农业企业4800多家,试验区和创业园实际利用台资55亿  相似文献   

3.
在对福建省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调研后发现,台商在内地农业投资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内地市场广大、漳浦县对台商的优惠政策、台商成功的经营模式、台湾和漳浦的地理相近以及内地的劳动力和土地便宜,经营成本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2—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14年的面板数据,用混合OLS、固定效应(FE)估计、随机效应(RE)估计以及差分GMM研究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为正;在5%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最后,文章关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实现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加,最终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西部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现实,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改善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探讨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易简 《经济月刊》2009,(10):115-116
上世纪九十年代,福建省漳浦县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美好前景吸引着台湾的有识之士纷至沓来,推动了两岸以花为媒的交流。 在许多台湾花农看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漳浦这块土地的商机和活力,在这里,他们的才华和潜力能够得到施展和发挥。如今,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有镇宇、富圣、杰腾和钜宝等32家较大型花卉企业、100多名台湾花农在这里投资创业,在“花卉世界”里体味美丽人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民养老的调研,发现农民养老现状不容乐观:老龄化程度高、空巢老人多、农务劳动比较繁重、生活保障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差、新农保保障有限。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民养老困境的根源,经济来源状况与农民养老模式选择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振兴乡村发展经济,调整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相关制度,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构建多元化养老组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法律援助服务等,为西部地区农民养老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何秀玲 《经济师》2004,(9):113-114
文章对西部地区非农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认为西部地区非农化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水平低 ,关键是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非农化的道路选择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以及剩余劳动力的外流化。  相似文献   

9.
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同区域使得这种影响的程度不同。文章以1998—2008的统计数据为样本,从我国金融发展研究的角度,发现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支持力度最小,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将其与农民的脱贫相结合、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农民成为发展生态产业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同时,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观念创新,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的主体产业--生态农业,实现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碳排放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为衡量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文章收集了我国30个省份1997—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Eviews10构建DID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地区碳排放绝对量增长的背景下,并未增加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反而促进了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具有生态友好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碳源结构进一步向煤炭碳源倾斜。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时期应促进西部地区技术经济的发展,合理利用西部资源的同时开发新能源,保持生态友好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生态双赢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13.
西部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宏利 《经济师》2004,(12):100-101
西部农民收入状况关系到西部小康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西部地区农民收入长期以来难以赶上东部发达地区。要改变这一状况 ,必须从农民充分就业、发展西部教育、发展西部优势产业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生态视角下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15.
罗曰镁 《经济论坛》2004,(20):117-118
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81.44%,比全国平均比重75.21%高6.23个百分点。在以农业人口为主的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据统计,1998年西部地区10省(市、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7.6%~53%。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70%左右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比较东西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更不能让我们感到轻松。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以来,农业部、国台办先后在大陆14个省(市、区)批准设立了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简称“台创园”),其中福建省6个,数量居各省之首.6个“台创园”分别位于漳州漳浦、龙岩漳平、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福州福清和泉州惠安县(市)。  相似文献   

17.
李清娥 《经济师》2003,(12):108-108,110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而农民增收问题的“瓶颈”是西部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西部地区近年农民收入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农民纯收入绝对数低 ;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减缓。只有对西部农民的收入现状进行经济学分析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地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空间,西部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但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总体较差,恶劣的水和环境卫生条件成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困难和障碍。水和环境卫生改善在乡村旅游中具有重要作用,陕西省典型个案研究表明,良好的水和环境卫生条件是乡村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和推进旅游规模化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应将水和环境卫生改善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整体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西部地区农村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大、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文章选取西部大开发后2001—2010年十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农村发展水平、农村转型质量和城乡差距程度三个方面实证评价西部各地区农村该期间的综合发展情况。研究发现,西部各个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农村转型质量以及城乡差距程度情况各异,并据此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快速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攀西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放实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处于欠开发和欠发达阶段。"十一"规划以来,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贫困问题比较严重,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十二五"规划把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和加强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上了议程,即产业扶贫是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是以攀西地区发展资源环境产业的优势,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研究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扶贫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