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酪诱惑     
国内的版权引进图书市场上,趣事颇多。 两年前,《谁动了我的奶酪》曾经炒得尽人皆知。于是,一些出版社以时髦的“奶酪”为名出了一些书来和中信出版社的正宗“奶酪”叫板。比如新疆出版社的《中国人也吃“奶酪”?谁拿走了我的肉包子》,该书号称是“比奶酪更风靡的童话”;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我能动谁的奶酪》,自称奶酪颠覆版;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我不想动你的奶酪》,是奶酪颠覆版的再颠覆;此后,中国致公出版社的《谁敢动我的奶酪》,被喻为奶酪的绝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奶酪够了》,可算是奶酪终结版……粗粗计算了一下,奶酪衍  相似文献   

2.
柏传霞 《董事会》2005,(11):66-68
谁动了微软的奶酪?在中国的办公软件市场,是永中、金山。这两个家伙像那本《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唧唧,一直不安分地在这个市场寻找自己的奶酪。  相似文献   

3.
美国最近流行《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寓言故事,美国通用汽车、IBM等很多跨国公司都把此书作教材发给员工。美国海陆空和潜艇部队、美国大学生篮球也在使用此书作教材。这个寓言故事奇在何处?其实,通篇讲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变化,如何对待变化。故事中有四个小家伙,分别叫“嗅嗅”、“匆匆”、“哼哼”、“唧唧“。为了填饱肚子,他们在迷宫里辛苦地找奶酪。终于在C站找到了奶酪。找着以后,他们每天懒懒的走到奶酪C站,细细品味着,享受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突然发现奶酪变小了,他们大吃一惊:“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终于明白奶…  相似文献   

4.
流行的一定就好吗?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质疑当前正在流行的很多管理类图书。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片面地强调其中的某个方面似乎都很难让人信服。前不久流行的一些管理书籍往往犯了这样的毛病,《没有任何借口》、《把信带给加西亚》和《谁动了我的奶酪》三本书就有这样的伤痕,但不幸的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居然成了很多人的管理“圣经”。推卸责任的最佳借口?这三本书都很简单,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具体内容,基本的思路就是通过浅显的故事来讲述深刻的道理。某种意义上讲,这三本书都有以管理者的立场来对中下级员工进行空洞说教和洗脑…  相似文献   

5.
时间是客观的,一切言论、一切思想,都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接受涤荡,涤去的是尘滓,留下的是精华。《致加西亚的信》是出版家艾尔伯特·哈德鲁1899年创作的,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致加西亚的信》印数高达4千万册,创造了一个作家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100年来,该书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2000年,它被美国《哈奇森年鉴》和《出版商业周刊》评选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的图书第6名。此书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军人送信的小故事以及由此带来的启示,故事非常简单,内容也谈不上有多丰富,看完它只需要几十分…  相似文献   

6.
《致加西亚的信》其实不是一封信,是一个故事: 年轻的中尉,克服千难万险,把一封信送到了指定的人 手中。情节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本书,竟受到意想不到的 追捧,在有史以来全球十大最畅销图书中名列第六。包 括TCL、华为、松下电器等在内的几百家著名企业将 其作为教材赠送给自己的员工。 个中道理不深奥,原来《致加西亚的信》是"一本 关于敬业、忠诚、勤奋的书"。在这里送信变成了忠于 职守,践行承诺的行动,是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  相似文献   

7.
《致加西亚的信》一书,曾经是无数的公司,企业组织中的中层以上管理者的必备案头之作,以期塑造自己团队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严海洋 《广西电业》2005,(12):79-79
面对一些员工消极怠工,应付工作,不尽其力.甚至有的还损公肥私、腐败渎职、损害公司形象等不忠诚现象.企业领导都非常关切.有的将管理书籍《致加西亚的信》等赠送给全体员工.作为培养员工敬业.忠诚的必读书:有的专门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不忠诚作为。然而.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9.
《把信送给加西亚》(以下简称《信》)去年引入中国以后,以其独有的视角、独特的观念、超群的魅力迅速在中国的文化界、企业界传播开来,震撼、激荡着国人的思维。现在,《把信送给加西亚续篇》(以下简称《续》)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如果说,《信》的中心思想是主动性、敬业精神,那么,《续》的中心思想则是如何使人做到主动、做到敬业。所以,相较之下,虽然《续》带给我们的观念冲击可能不如《信》大,但对我们每  相似文献   

10.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曾在企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书中写的都是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却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才华。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能够在竞争中掌握主动的企业往往是那些率先顺时而动的企业。联想到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建设领域,施工企业如何顺时而动,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猫鼠博弈     
畅销书作家斯宾塞又推出了一部《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畅销书,卖了2000万本。书里有两个观点颇值得人们玩味,一个是“总有人不断拿走你的奶酪”,还有一个是“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点上,没有人比某些中国的上市公司做得更“好”了。  相似文献   

12.
郭静 《广西电业》2004,(7):69-70
美国著名出版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创作了一篇不朽的文章——《把信送给加西亚》,描述了年轻的美国陆军中尉安德鲁罗文,在接到总统麦金莱急需送信的任务后,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全力以赴出色地完成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感人故事。处在一百年前,从这个故事中,作者哈伯德引伸到能够经营好企业的观点是:企业要想成功,就是要寻找象罗文这样充满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的员工!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国民收入高或低的地区,不论企业规模的大小,无论是企业成功,或者面临经营困境,无论是已经进入全面竞争的企业,还是正在改革逐步进入竞争的企业,也都同样急切地想找…  相似文献   

13.
阿尔伯德·哈伯德在<把信送给加西亚续篇>中,给我们刻画了两类员工:鸭子与鹰.  相似文献   

14.
《致加西亚的信》一书,曾经是无数的公司、企业组织中的中层以上管理者的必备案头之作,以期塑造自己团队的灵魂。基于此,"送信"一词早已成为一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学习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读后觉得放弃真是一门学问!放弃,是指在面临矛盾时,敢于面对现实、分析利弊、冷静思考,然后舍弃不利因素,选择自己认定的目标,并且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6.
严格意义上说,《致加西亚的信》算不上一本书,甚至算不上一本小册子,它只是一篇只有24个段落的文章而已。后来的出版商把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名家书评等加入其中,才勉强拼凑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相似文献   

17.
会年春节因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关贸入世,变得更加有意义。但对于我个人来讲,最有意义的事们,还是读了一本受益匪浅的书,真书名为《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得到此书,我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这一读不要紧,我深深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感到它是“一个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处理变化的绝妙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一些员工消极怠工、应付工作、不尽其力,甚至有的还损公肥私、腐败渎职、损害公司形象等不忠诚现象,企业领导都非常关切,有的将管理书籍《致加西亚的信》等赠送给全体员工,作为培养员工敬业、忠诚的必读书;有的专门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不忠诚作为。然而,效果甚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企业在要求员工忠诚的同时,没有给员工营造忠诚的大环境是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员工的责任感和热情,是靠企业的激励和绩效机制来激发和维持的。如果企业在分配制度、晋升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的安排上,没有体现按劳分配、按…  相似文献   

19.
《销售靠人脉》,乍一看书名以为是中国人写的厚黑方面的书。因为中国人搞人际关系的能力确实更强一些,也更热衷一些。但是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这本书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的著作。作者蒂姆·坦普尔顿,销售系统、销售演示和销售效率方面的国际公认的演讲人、培训师和专家。这本书是“组织潜能提升”系列图书中的一本,简单地说就是一本成功励志方面的书,与当年流行很广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大致是一类的。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书名基本一致,“关系放在第一位,天天都有好利润”。  相似文献   

20.
识别优势     
曾有一位神秘的老人向想发财的年轻人透露了致富的秘密——“想要致富是致富的先决条件,也是最主要条件”。这个关于发财秘诀的故事出现在《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的另一本著作《The Precious Present》(《珍贵的礼物》)中。十分重视心理力量的斯宾塞将“自我认同”列为把握命运的基础。 “写下你想要的金钱数目,以及你给自己多少时间去赚到这笔钱。”这是神秘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