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丽萍 《当代财经》2021,(11):101-111
基于企业-产品层面数据,采用双边连续差分法,间接评估了数字贸易进口对企业间工资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传统进口贸易相比,数字贸易进口会促进企业间工资趋于均等化,这种促进效应主要源自行业内企业工资差距的缩小和工资水平中等偏上的企业的工资趋向行业内中位数工资.数字贸易进口可以通过减少距离成本、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和提高进口贸易速度推动企业间工资均等化发展,但也会因价格差距的拉大而削弱其促进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开展数字贸易进口容易引致就业"替代效应"和进口"鲇鱼效应",这两种效应均会扩大企业间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2.
我国IT行业项目管理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主要是:项目管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IT项目管理人才缺口巨大;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迅速;企业本身认识不足;行业内项目失败率高;与国外大企业间差距大。  相似文献   

3.
在近几十年管理类研究中,企业间网络一直都是学者们关心的热点命题。随着企业间网络中非对称性关系结构及企业间“权力”的形成,企业间网络逐渐演变为模块化组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产生与运行过程中所需核心能力要素进行识别,在实证基础上展开典型案例分析,初步建立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核心能力体系理论架构,推动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持续深化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江又明 《技术经济》2004,23(4):40-42
<正> 一、外经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发展过程 1、企业向电子商务应用方向转变的过程。外经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应用实施,需要有一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企业组建的电子商务团队开展工作前,必须对所有参与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有了电子商务方面的启蒙知识,就可以开始对企业进行评估,确认电子商务参与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然后根据评估的结论选择企业问电子商务集成的水平—从简单的手工操作替代到企业间流程协作或商务流程的联合运作。评估为开发企业间初始的电子商务架构和制定发展计划提供了基础,而发展计划必须经多方验证,它必须结合电  相似文献   

5.
提出以能力链为基础提升自身能力,以创新链为手段进行协同创新,以专利链为核心推动专利联盟建设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三螺旋模式”。从形成结构洞优势提升能力、构建企业文化营造环境、吸引人才造就优势三个方面分析自我能力的形成;从寻求多元主体协作方面实现企业协同创新;从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形式推动专利联盟创新优势的形成和实施。  相似文献   

6.
曾瑜萍 《当代经济》2007,(14):78-79
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也已经发生深刻的变革.企业从以前的单一竞争转变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文章拟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需要出发,论述了企业间合作双赢关系的实质和目的,详细探讨了合作双赢关系的构建流程,包括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集成与共享等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7.
企业间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取决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的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通过对74家进行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企业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动机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机会和能力,并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机会通过改变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发生。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在企业间知识转移活动中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动态关系影响着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首先构建了战略联盟企业间动态关系影响知识转移的模型并分析了其机理,以及联盟管理能力在战略联盟企业间动态关系与知识转移之间的调节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战略联盟企业间动态关系管理的知识转移提升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知识转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背景下,需要引导民品企业参与军事工业研发,以改进武器装备长期以来高端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前情况下,民品企业与军工企业间存在着技术差距,同时军用成果转化率不高造成技术溢出不对称。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技术差距和军用成果转化率对军工企业、民品企业研发竞争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差距和军用成果转化率都不同程度影响民品企业研发意愿,阻碍民品企业参与竞争;军民企业间保持适度的技术差距和提高军用成果转化率可以提升社会研发总效率。此外,促使军工企业和民品企业共同研发,可以使社会研发效率帕累托改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收购整合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备的能力,但目前技术能力的整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购中的技术能力整合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技术能力整合受并购企业间技术关联、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技术本身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分析了技术能力整合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流程的框架对并购中的技术能力整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间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商业模式竞争。基于组态视角和集合论思想,从企业网络与大数据能力匹配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15家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进行研究,构建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匹配模型。结果发现,有4类促进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牵引条件构型:网络体系建立助力型、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型、深度分析能力弥补型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型,且每条路径间存在等效性。结论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研究,可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居营  孙晶 《技术经济》2017,36(9):31-38
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创新型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基础,构建了包含企业创新能力指标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并运用熵权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方法和PB/PE估值法评估创新型企业价值。结果显示,创新能力指标在创新型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权重高于其他指标,显示了创新能力对创新型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PE估值法能够降低创新型企业的行业/企业间差异,避免企业创新驱动下的增长不确定性引起的市场价值偏离,其估值结果更接近于创新型企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郑烨  吴昊  孟凡蓉 《技术经济》2023,42(4):12-23
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变化及其分配对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前学界缺乏对此问题的深入探索。本文主要采用ROST CM 6.0软件对1983—2019年中央科技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总结提炼了此时期内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强度与指向变化。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强度经历了从“波动上升”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2)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施政重心经历了从“增强企业活力”到“创新驱动发展”的变化历程,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认知以及需求存在差异,中央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总体认知也在不断深化。(3)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指向发生了明显转移,技术发展实现了从“重引进学习”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型,制度建设则朝着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方向转变,体现了政府在“瘦身”的同时,为企业创新发展“放水养鱼”。  相似文献   

14.
由于供需双方知识分布不均衡和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知识缺口。基于此,从供需双方知识交互视角,解析基于知识的混合产品提供过程,厘清过程中供需知识缺口形成原因及类型,并结合海尔案例提出补救策略。结果表明:由于客户知识模糊性、企业对客户隐性知识转化的有限性以及企业内部对客户知识处理的异步性,形成了混合产品提供前的知识缺口,制约了混合产品方案设计与服务衍生质量,进而影响混合产品匹配;又由于客户对混合产品理解的局限性、企业知识输送的抽象性以及企业出于盈利与保护的知识封锁行为,使得混合产品知识不易为客户掌握,形成了混合产品提供后的知识缺口,限制了客户利用混合产品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参与主体风险冲突及治理的研究,目前只停留在风险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方面,主要侧重于静态视角,鲜有文献从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动态视角,并结合创新生态系统驱动主体领导企业考察风险防范和治理问题,而后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构建了领导企业治理的创新生态系统由契约规则到关系规则演化路径分析框架,并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从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初期领导企业主导的契约治理到成熟阶段关系治理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演化过程,基于领导企业治理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包含契约规则主导的协同创新到契约规则向关系规则转换的创新网络形成再到由关系规则主导的开放式创新3个阶段,该过程以领导企业借助创新生态系统规范化设计完成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互动、协同为主要形式。治理重点从企业间契约治理向领导企业主导的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关系治理转移,契约治理则转化为由领导企业主导以网络化设计为基础的关系互动和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6.
企业原始创新是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在TOE框架下,结合现阶段企业原始创新特点,提出分析企业原始创新绩效差异的整合性框架,并采用fsQCA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实现企业高原始创新的组态路径有5条,分别是技术与市场主导下的技术管理与原始创新氛围驱动型、技术与市场主导下依托政策的高管支持与技术管理驱动型、技术与市场主导下的原始创新氛围与政策驱动型、技术主导下依托政策的技术管理与组织因素驱动型以及市场主导下依托技术管理的原始创新氛围与高管支持驱动型;从企业高原始创新组态路径中发现,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要素之间具有互补替代关系,可为处于不同场景下的企业获取高原始创新绩效提供有益参考;导致企业非高原始创新的组态路径有两条,且都包括非高技术能力、非高程度高管支持、非高市场导向和非高政策导向,表明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要素的缺失导致企业原始创新绩效不高。结论可为驱动企业原始创新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Using a panel of China's enterprises from 1999 to 2007, this paper examined how market‐oriented economic transition affects the productivity of China's enterprises given the various stages of enterprises in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and given the market segmentation among Chinese different regions. The main findings are that: (i) enterprises with higher degrees of commercialization have relatively higher productivity, whereas enterprises with higher degrees of market segmentation have relatively lower productivity; (ii)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ct indirectly affect productivity through enterprises' capacity to export, innovate and obtain business loans; and (iii) the indirect effects a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highlighting the effects of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ic transition on enterprises' productivity. This paper provides reliable enterprise‐level evidence regarding the sources and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ic transi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严峻,如何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拥有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以顾客导向为特性的流程,成为施工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突破口。本文根据业务流程重组的步骤,重组了某建筑施工企业业务流程,并对比了其重组前后优缺点,对在建筑施工企业实施BPR后的效果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供应链银企联盟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与产业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组成新的供应链银企联盟。龙头企业可为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不足问题,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为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为样本,采用SPS案例研究法,结合传统制造企业有关特征,探讨微创新内涵及其演化过程模型。基于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探索大数据时代企业微创新演化过程。研究发现:①企业微创新过程是动态演化的,行业后发企业和先发企业都遵循初始、提升和稳定3个基本阶段。在不同演化阶段,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在不同企业类型之间的跨越,行业后发企业微创新演化路径通常呈现外驱式特征,而行业先发企业微创新演化路径通常呈现出内推式特征;②在微创新过程中,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强度是决定企业微创新演化的关键要素,并且,后发企业和先发企业在演化各阶段的关键影响要素变化方向不一。同时,后发企业、先发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强度均与创新组合是否形成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