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扬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选取相对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变化的区域差异.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扬州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预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未来的土地利用主要存在:耕地面积将持续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仍将继续增大、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等特征.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扬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选取相对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变化的区域差异。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扬州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扬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选取相对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变化的区域差异。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扬州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预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未来的土地利用主要存在着如下特征:耕地面积将持续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仍将继续增大,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文章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6-2005年土地利用统计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模型,对鄂东南丘陵地区崇阳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人口、经济发展和政策是崇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徐州市2002~2007年统计年鉴和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现状和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三项指标对5年间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做出分析和总结.并选取了12项驱动因子指标,运用 spss 统计软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影响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影响徐州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总人口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GDP 以及产业结构.进而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并提出促进徐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徐州市正确认识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制定未来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利用江苏省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江苏省近1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量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研究结果:(1)1997-2006年,江苏省各地市中扬州市的土地利用最为活跃,而连云港市的土地利用最不活跃.(2)全省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存在差异.(3)全省区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4)DEA弱有效和DEA非有效区域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水平.研究结论:DEA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分析并有效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近二十年来,深圳市南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对于研究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研究区199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转移特征,并探究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来源于水体、未利用地、耕地和林地的转入,但在后十年速度放缓,耕地、园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土地类型,其驱动因素主要受到经济、人口、政策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当前南山区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兰州市所表现出的土地利用变化问题较为突出.基于兰州市1997-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及区位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系统方法和线性回归预测法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提出两个方案,并用信息熵、均衡度理论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兰州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与GIS的青海省刚察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完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1995年和2006年青海省刚察县土地覆被变化情况。通过引入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转移矩阵模型及转化倾向性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年间刚察县土地利用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受政策、经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并考虑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其利用方式逐渐走向生态、集约;通过挖掘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倾向,寻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更好地阐明了土地景观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的转变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耕地保护问题,为突破当前耕地保护瓶颈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通过对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必要性;探讨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重点:(1)耕地保护到农地保护的拓展;(2)数量平衡到生产能力平衡的提升;(3)食物生产功能到生态服务功能的换位。讨论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机制:农地保护的转换机制;宜耕农地异地代补机制;耕地占用以质补量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然后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定量揭示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山北坡经济带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动情况及其相应产生的经济效益做具体分析,其中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及产业聚集、升级是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最终得出结论: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地区差异显著,经济效益产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太原市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化分析方法。文章首先按照土地的基本功能将其划分为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三大类型。接着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友好角度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而评价规划方案各类用地规模的合理性,为方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规划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可行。  相似文献   

15.
线性优化模型方法是一种在具有确定目标又有一定约束限制条件下,从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模型方法,是应用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法。本研究以六安市为例,通过运用线性优化模型分析六安市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和2015-2020年期间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且对主要的社会经济指标作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六安市2015-2020年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的直接表达。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有较大减少,因此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六安市国土资源管理重点是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释放潜力,以补充耕地面积及为城镇扩张置换指标;并且有计划的科学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园地与林地面积。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嬗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揭示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变迁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变迁特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宅基地使用权存续的经济、社会基础,亟须改革。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的60年变迁史对我们的启示是:赋予宅基地使用权的可让与性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诉求;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的主体应以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为限。  相似文献   

17.
China has extremely scarce land resources compared to the world averag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studi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rends in land-use change and assessment of the performance of land policies in China. Assessment of land-use change has long been hindered by a lack of accurate and reliable data.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land surveys of 1996 and land-use change surveys from 1997 to 2008, to analyze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the policy dimension driving forces related to the changes, especially cultivated land, forestry land, grassland, as well as developed land. The aim of this analysis will be to derive the physical, social and economical driving forces of those changes to grasp the trends in land-use change and the effects of land policies and to formulate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the overall change in land use was not large, cultivated land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developed land rapidly increased. A great deal of high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was changed to developed land and low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generated from unused land, which has resulted in a serious threat to food supplies in China. Predictions using the methods of linear extrapolation and a BP neural network indicate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keep to a target of 0.12 billion hectares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future under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sed between 1996 and 2008.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bout controlling the developed land and preserving cultivated land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hanges in land use, especially cultivated land and developed l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fluctuation and the ena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land policies had a little time lag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for China to use its limited land resources more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by enacting or re-enforc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only for its own growing population, but also the world. Therefore, we must formulate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相似文献   

18.
滁州市的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滁州市土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并着重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遥感数据资料,获得1995~2000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数据;借助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TATISTICA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选取与经济相关的变量,探求该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是青岛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As China experienc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non-agricultural land, particularly industrial land, expanded significantly within its peri-urban areas. This paper takes two typical peri-urban areas: Jiangyi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hund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s cases, and applies landscape ecology indices to analyze land use dynamics through overlay of their land use maps from 2001 to 2010.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local cadres such as township governments and village collectives utilize land finance as a strategy to contest the reshuffling of central-local power brought about by the 1994 tax-sharing scheme. Meanwhile, under the stringent land quota system, local cadres allocated most quotas to the industrial sector in order to encourage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 fragmented governance regime, including county/city, township to administrative village and natural village, led to land fragmentation, which had adverse impac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eneral, the research on land use of peri-urban areas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