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自2001年推广以来在满足农民贷款需求,支持"三农"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市场效应面临考验。本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行了风险透析,分析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当前的拓展障碍,为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换代升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商洛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证研究,认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制度创新,而不是国家维护安定团结的政策性措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实现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有效途径,而不是扶贫式的无效投资;当前制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拓展的主要因素是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农村信用社曲解政策意图、风险防范行为扭曲,而不是资金匮乏。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肇庆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践评估来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对于规范农村金融秩序、搞活农信社自身业务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服务对象、服务区域等客观上决定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约束。只有进一步构建信用风险、制度风险和操作风险防范体系,构建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分担体系以及财务风险补偿体系,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贷中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存在总量、结构、管理、政策等问题,而认识不足、引力不够、监督不力、补偿不到位、风险难化解、资金“农转非”构成主因。拓展小额农贷,急需新思路,笔者认为需四管齐下:一要以需定量,加大总量,加快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持续协调科学发展,二要引入竞争,消除垄断,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提供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三要规范操作,强化管理,推行“阳光作业”;四要顺“世”调整,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扶持政策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扶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同时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柱,以其方便、灵活和不提供担保的特点深得农户的普遍欢迎。但小额信用贷款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6.
张杰 《金融纵横》2007,(23):55-57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实施以来,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户的"贷款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政策效应和经济效应。但是,随着"三农"的不断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难以适应新时期"三农"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又出现了新的农户贷款难现象。本文在对临泉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现状、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市场需求情况的专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适应性调整,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商业型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有三种主要模式:一次核定、信用证书、逐笔审核,但都解决不了小额信贷高风险的问题。农信社小额信贷调查显示,农户小额信贷存在供求结构及额度矛盾、供求周期及季节矛盾、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等基本问题,加上特质性风险、农户信用意识不高等,带来了较高的信贷风险。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通过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保险,解决农户的突发性意外风险问题,对完善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实施以来,积极作用是明显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风险防范问题.要做好小额农贷资金风险防范工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青海金融》2005,(6):22-23
海东地区农村信用社自2001年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来,解决了一直困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有效地支持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准确了解海东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状况以及政策效应,解决小额信用贷款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海东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小额农贷以农户为支持对象,随着其规模的扩张,覆盖面的不断扩大,风险也同步显露、沉积。作为我国金融支农的一项制度安排,其到底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农业的风险补偿机制是否健全,政策是否配套。综观当前,我国仍无一部综合的“农业风险补偿法规或制度”,在此现状下,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势必将风险转嫁给农村信用社,进而影响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本文试图从小额农贷的信贷制度安排出发,探索现行县域金融架构下如何构建多元化小额农贷风险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两个县597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购买小额保险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购买小额意外伤害保险和小额健康保险的意愿总体上非常强烈,购买小额财产保险的意愿不够强烈,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储蓄状况对于所有小额保险的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年龄、就业状态、风险和保险知识认知因素等只对部分小额保险,甚至是部分农户群体才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锋 《南方金融》2004,(7):42-44
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全国有几种模式,其中高州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对高州农信社开展4年多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逾期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防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逾期风险、促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农村信用社要切实做好小额农贷管理,把支农工作做实做透   1.加大宣传力度,保证支农信贷政策落到实处.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农村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一旦农户了解政策,自然会运用政策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资金需求,从而使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大力向广大农户宣传贷款的发放条件、审批手续、贷款用途和目的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和积极使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相似文献   

14.
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各省市纷纷加大惠民政策落实力度,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获得快速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业保险普遍不到位,采取农户联保方式集中投放,贴息贷款期限与农户种植项目生产周期不匹配等原因,贷款潜在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农产品成本收益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FLIPSIM模型对农户经济行为进行模拟。通过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和小额信贷风险的影响与保险保障水平直接相关,保障水平较低的农业保险产品对提高农户收入和降低小额信贷风险影响不显著,保障水平较高的农业产品可明显降低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与成本保险、产量保险相比,收入保险对提高农户收入和降低小额信贷风险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一、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一)主观因素1.农村信用社系统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计,尚未充分认识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分散风险、防止腐败、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对贫困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资金来源渠道也在逐渐拓宽,尤其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实施后,农村信用社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西部地区的农户脱贫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期,我们对西部地区的贵州省和甘肃省定西地区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8.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治成  曹浩 《时代金融》2012,(29):49-50
农村小额信贷是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村金融工作的主要业务。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信贷支农的重大政策措施,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题、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用风险是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风险,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对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方法,模拟农村信用社与借款农户的客观情况,构建农村信用社与借款农户的博弈模型,以此探求影响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景富 《金融研究》2002,(9):118-123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证研究 ,认为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创新 ,在满足农户信贷需求、调整农村地区信贷市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农户信用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由于小额信贷属于新推广的金融服务 ,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供求矛盾依然突出、业务风险缺乏有效规避手段等。就此 ,文章认为应该从信用评定、贷后管理和审慎推进三方面加强管理 ,以实现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20.
农村小额信贷自开设以来,由于其自身在农村制度环境下的适应性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由于农户信贷、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其发展存在诸多的限制,我国当前的小额信贷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框架,从农村金融拓展的视角进行研究,试图就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作简要分析,提出进一步拓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空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