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化是我国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旋律。适应和伴随粮食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粮食信贷政策在不断调整中履行和强化了政策性金融职能。随着粮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及早研究确立农发行粮食信贷政策的中长期定位和取向,这对于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作用,促进粮食信贷乃至全行业务持续有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粮改对粮油信贷政策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政策也作出了三次大的调整。本文在简单回顾、深入分析粮改政策和粮油信贷政策调整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就当前信贷对策谈点认识。一、粮改“三个阶段”与粮食信贷政策“三次调整”(一)粮改三个重要阶段一是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封闭运行,深化粮改);二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核心是: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三是…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农业政策性金融如何不断创新,不断在改革中完善自身的信贷政策,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和崭新的课题。本文采用系统动态学来模拟“保护价系统”这一多重信息反馈的非线性系统,定量地研究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的特点和效益,分析该系统在粮食储备、进出口、保护价收购范围发生变化时的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业政策性银行为适应WTO和粮食收购市场化应做的粮食信贷政策调整。保护价收购模型的定性分析为便于分析,我们明确以下假设:政府制定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总是高于市…  相似文献   

4.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面临着思想观念转变,调整信贷政策,如何把握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的新情况,这已成为当前农发行信贷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粮食流通领域的金融制度安排,因粮食商品的特殊性而重要和复杂于其他行业和商品。伴随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主动调整粮食流通领域的信贷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金融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笔者就金融支持粮食流通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一、金融支持保障了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2004年以来,在国际粮食市场频繁波动、国内粮食品种结构供求趋紧的形势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自2003年6月1日起,率先在全省放开粮食购销价格,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改革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式,实行直补农民。这标志着安徽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粮改政策的出台,对农发行经营管理、信贷政策等将产生很大影响。为适应安徽粮食市场化改革进程,切实做好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防范化解信贷风险,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农发行粮食信贷工作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保持着良好的局面。新的粮食信贷政策和制度体系基本确立,新的粮食信贷业务进一步拓展,新的信贷管理手段和方式相继实施,各项粮食信贷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新的一年,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形势更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国古代粮食仓储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粮食专仓储备制度创于春秋战国之际,秦继之,盛行于西汉。至隋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到唐朝,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在总结历朝历代仓储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上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平。粮食仓储管理制度,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管理制度,萌芽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催发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调控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形成。可以说,古代粮食仓储管理制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制度的缩影。古代粮食仓储管理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零碎到系统,再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把对人和库存实物的管理放在突出的  相似文献   

9.
<正>粮食信贷在农发行业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粮食生产与流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发行粮食信贷政策面临许多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湖北省监利县农发行粮食信贷现状的调查,对新形势下农发行发展粮食信贷业务进行了探讨。一、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信贷特点(一)监利县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第一县,粮油信贷成为农发行信贷业务主体。监利县位居江汉平原腹地,涛涛长江在监利县境内绵延144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4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8万亩,是全国商品粮生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入WTO后,对国内粮食生产和粮食购销企业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目前与粮食企业“捆绑式”经营的农发行来说,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延伸服务领域,扩大经营规模,帮助粮食企业建立大市场,提高竞争能力,进而扩展农发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吉林省农发行在大连建立信贷组,专司延伸粮食外埠企业信贷管理,对促进市场化经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面对新形势,对粮食外埠企业和外埠信贷管理工作还应作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目前经营的明显优势第一,具有政策性和商业性的两重属性。从粮…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批准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举措,将有力地促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深化改革,同时对粮食信贷政策带来重大影响。农发行如何适应这一变化,适时调整完善信贷管理政策,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强化监管,改进服务,支持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粮食购销市场化对粮食购销企业及粮食信贷的影响(一)对粮食购销企业的影响一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垄断收购和财政补贴的政策优势不复存在。随着收购主体的多元化和收购方式的多样化,粮食购销企业将面临分化。二是随着储备粮垂…  相似文献   

12.
粮食市场化改革,对于主司粮棉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的农业发展银行而言,无疑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履行好农发行现阶段职能,调整信贷政策,完善信贷监管,改进金融服务,防范信贷风险,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及存在问题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1998年中央推出“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和“四分开、一完善”的粮改政策措施,1999年和2000年相继调减保护价范围并开始建立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2001年实施“保护产区、放开销区、省长负责、宏观调…  相似文献   

13.
2001年以来,在放开8省市粮食收购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主产区保护价收购范围。非保护价粮食收购的地区和品种逐步扩大,收购数量和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农发行对非保护价粮食,实行“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信贷政策。但对非保护价粮食收购贷款的性质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性(非政策性)贷款;有的认为是政策性贷款、商业化运作;还有的认为就是政策性贷款。我认为,只有对非保护价粮食收  相似文献   

14.
(一 )为什么说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诚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粮食生产的发展已从“发展生产 ,保障供给”的指导方针转变到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生产了。但从目前而论 ,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更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一是劣质粮食过多 ,调销困难 ,库存积压 ,企业难以为继 ,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我国粮食生产以稻谷、小麦、玉米三大品种为主 ,其中稻谷占粮食总量 4 0 %以上 ,而且全国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口占 60 %,然而 ,稻谷产量中 90 %左右是早稻 ,其中早籼稻又占绝大部分 ,优质稻只…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粮食流通和生产面临新的形势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的下发和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的召开,不仅为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给农发行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结合年初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会议和刚刚结束的全行信贷风险防范工作会议精神,一并贯彻落实。要认真组织各级行学习落实好文件和会议精神,努力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工作。一、深刻领会文件和会议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粮食信贷政策,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购销政策的演变及评价吴硕中国粮食购销政策和管理制度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既有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又有明显的成绩和失误。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3年,实行在国营商业领导下的自由购销政策;第二阶段,195...  相似文献   

17.
一、《粮食法》的背景与意义 新中国建立65年来,我国解决了中国粮食短缺的困境,实现了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一是从粮食管理体制而言,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宏观调控下粮食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正>为保护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而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有限、粮食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研究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粮食支持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一、实行优质优价政策的必要性   首先,是推动调整粮食结构的需要。一种合理的、平衡的粮食产业结构,应表现为五个循环的总体平衡:粮食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内部的平衡,粮食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和各种社会用粮增长的平衡;粮食供给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平衡;以及粮食产销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粮食产业结构既具有相对的、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绝对的、不断的可变性。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我们应该自觉驾驭这一规律,主动地、适时地促进粮食结构调整,使其动态地保持合理、平衡状态。   从多年来我国粮食供求结构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粮食不断增产丰收,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局面,粮食市场疲滞,粮价不断下跌,进而一方面造成粮食生产者比较经济效益下降,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一方面又带来粮食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短缺,难以满足粮食消费者的需求。显然,解决目前粮食供求矛盾的关键,必须从生产“源头”抓起,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保持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对接”“吻和”。正因为如此,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的粮食生产品种,已成为广大粮食主产区与粮农的普遍共识和行动。然而,由于粮食生产和供给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如果缺乏科学、冷静、客观的共识和做法,“一窝蜂”、“大呼窿”地一哄而上,不顾实际与可能,盲目地进行调整,就可能带来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初衰相悖的结果,甚至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提高整个粮食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片面地、功利地、主观臆断地“调整”,则可能欲速而不达。因此,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要防止陷入以下可能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