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0 0 1年 ,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 ,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 ;储蓄存款大幅增加 ,企业总体支付能力正常 ;基础货币适度增长 ,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足 ;货币市场成交活跃 ,资本市场筹资量下降 ;全年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基本实现。2 0 0 2年 ,为了实现预定的调控目标 ,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中 ,应加强“预调”和“微调” ,进一步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促使货币信贷的适度增加 ,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2.
吴军 《金融研究》2002,(11):11-19
本文主要研究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形势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有关理论问题,试图解决两个方面的疑义:一是为什么不能够通过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以缓解通货紧缩问题?二是为什么不启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启动经济、扩大有效需求,而要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文章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入手,在定义社会购买力两个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供给的“溢出”效应对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的影响,并由此而推断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与经济的非均衡类型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随着我国由资源约束型短缺经济向需求约束型过剩经济过渡,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货币政策对扩大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从而排除了以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来扩张有效需求、支持经济增长的可行性;从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分析,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至少存在着货币存量、国民储蓄和政府投资这样三个方面的空间,体现了财政扩张有充裕的资金来源和通畅的投资渠道,“挤出”理论并不成立,因而毫无必要为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动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旨在抵御经济波动、即实现并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定位应该是介于紧缩与扩张之间的中性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货币?  相似文献   

3.
货币替代和反替代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我国当前同时存在着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其中货币替代的程度在不断下降,而货币反替代的程度则不断增强。通过构建包含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本文运用回归方法检验了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程度。结论是,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都会影响到我国的货币供给,进而会降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货币替代的影响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提出的各种挑战、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 ,最后探讨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 。  相似文献   

5.
陆磊 《金融研究》2000,(10):29-37
本文的目的在于以“AD AS 货币政策机制”模型 ,探讨不同货币政策机制在经济行为主体具备理性预期情况下的宏观经济后果 ,为货币政策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分析工具是一阶差分方程和McCallum模拟假定方法 (Conjecture)。  相似文献   

6.
尹龙 《金融研究》2000,(4):34-41
电子货币的出现被认为是货币形式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 ,是零售支付方式的重要创新。它不仅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意义重大 ,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现有的货币体系、中央银行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监管等。这一现象业已引起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 ,各国也采取了一些审慎措施。我国电子货币出现较晚 ,但发展迅速 ,促进电子货币的健康发展 ,防范和消除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已成为货币当局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央行同时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企业加强对外竞争的实力,同时加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然而时至2007年,人民币仍然被国际上划为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与此同时2007年第一季度,央行就采取了几次大动作调节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却未起到实质性作用。本文对当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在当前的汇率制度下,找出我国政策的独立性丧失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物价运行的特点,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物价长期低位运行的成因,得出货币供给不是近年物价下降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并提出经济结构调整阶段货币政策适应性调整的意见,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物价低增长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利率管制制度下IS IM模型的配额均衡推导出中国总需求函数Y =D(M/P ,R) ,蕴涵仅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的需求管理政策含义。为评价中国货币政策的经济稳定效应 ,本文运用货币政策效应测度的特定指标体系和算法程序 ,事后考察1 981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与国民收入的历时动态及其协同运动性质 ,有关类型化解释结果表明其间中国货币政策未能实施有效的反周期名义货币供应管理操作 ,而基于货币政策规则的货币供应目标比较也揭示了 1 998- 2 0 0 0年间中国货币政策的紧缩倾向。  相似文献   

10.
11.
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银监会的成立将改变中央银行同时负有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职能的状况 ,大大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但这一改革还很不彻底 ,建议从目前及长远两方面分步采取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13.
张翔 《金融研究》2002,(5):106-112
本文针对当前货币政策在宏观面遭遇的诸多问题 ,通过对人民银行新乡市中心支行在微观面执行货币政策的制约因素、手段和绩效分析 ,论证了人民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从地区着手履行宏观职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文章认为 ,考虑到基层央行的信息、地位和职能优势和各地区差别 ,在具有直接性质的特定货币政策工具 (如再贴现、再贷款和窗口指导 )上应实行一定程度的权力下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中介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变化入手 ,探求金融开放对金融运行机制的影响 ,论证金融开放会削弱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提出要适应金融开放的要求 ,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目标、手段、功能等进行重新定位 ,实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分工 ,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制度 ,健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协调机制 ,以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发现如果中央银行要实现开放经济下不同目标制的最优货币政策,浮动汇率制成为稳定国内经济,有效应对国内外冲击与实施独立和内向型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李玮 《金融研究》2000,(10):44-52
本文根据作者掌握的档案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 ,回顾了中国邮政储蓄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转迹 ,并通过有关情况和数据的比较分析 ,揭示了当前中国邮政储蓄制度安排中的特征 ,文章表明 ,由于政策安排的不当 ,使整个金融体系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其管理人员和经营状况半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央行确定其的资金价格远高于市场水平 ,由此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构成压力。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表现为上存资金的大量增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的原因在于内生制度约束和宏观政策限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改革信贷制度,净化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9.
货币替代和反替代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替代和反替代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我国当前同时存在着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其中货币替代的程度在不断下降,而货币反替代的程度则不断增强。通过构建包含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本文运用回归方法检验了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程度。结论是,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都会影响到我国的货币供给,进而会降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货币替代的影响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