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广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具有特定的产业体系,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这些产业聚集和融合形成生态城市。广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分解为“四个加快”,即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业,加快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2.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顺应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20年浙江启动"两业融合"工作以来,已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的"两业融合"发展模式.企业作为最前线的践行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伸产业链条,转变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3.
三亚是我国较早发展邮轮产业的一个城市,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考虑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与生态位入手,分析了三亚市邮轮业的产业生态环境,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城市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包括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依靠科学技术椎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生态产业管理以及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建设美丽滨海,天津滨海新区必须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天津滨海新区必须以生态文明和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和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筑富有竞争力和滨海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重点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315”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构建“生产服务+先进制造+生活服务”前后向融合产业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简称“两业融合”),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刘亭 《浙江经济》2014,(13):12-12
如何看待乡村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就是一个“融合发展”的路子:“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三生融合” 闲来无事,翻阅《浙江日报》,读到一篇关于杭州农村八大新业态的系列报道:农家乐、乡村休闲观光、现代民宿、运动休闲、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养老养生产业、用益物权业。  相似文献   

8.
<正>杭州积极探索两业相融相长路径,以企业为主体,以数字化为主线,瞄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动业务关联、链条延伸,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到"工业大脑""企业上云",探索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两业融合路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两业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相融相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边界趋于模糊,出现了耦合共生的现代产业结构,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不仅是杭州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生态相关产业的兴起被视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未将生态产业列为独立产业,也未计入其对环境改善所贡献的生态服务价值。选取北京作为研究区,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首次将生态产业单列,并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计算,以此分析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生态产业对经济社会具有积极的拉动效果,其影响力系数达到1.017。生态产业投资对水利环境等公共服务行业,以及房地产、餐饮、娱乐等直接受益行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对制造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增长贡献较少。从国民经济的整体来看,生态投资促进了教育和金融领域的发展,每单位生态投资可使区域GDP增长1.318倍。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商务系统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扩大市场主体、扩展网络布局、深化产业链条、提升载体功能和加强行业管理等多种手段,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目前,天津市再生资源试点企业已发展到35家.经营单位2000余家,回收站点5100多个,  相似文献   

11.
马凌  潘伟静 《改革与战略》2010,26(4):98-100
在技术与市场的驱动下,电信产业(T)、互联网产业(I)、传媒产业(M)、娱业产业(E)逐渐渗透交叉,走向融合,催生“TIME”生态系统,从而衍生丰富的电信业务。基于此,交互式电视,即IPTV应运而生,成为产业融合的契合点。文章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剖析电信、互联网、传媒、娱乐在IPTV产业链中的地位及作用,并提出促进IPTV产业链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数字创意产业是加快产业转型、促进文化消费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以数字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为出发点,基于胜任力和动态能力视角,分析创新生态情境下,数字创意人才、数字创意企业与创意氛围等生态因子间的互动与耦合过程。结果表明:数字创意人才胜任力对数字创意企业动态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来显著提升数字创意企业竞争优势;数字创意人才胜任力对数字创意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创意氛围在数字创意人才胜任力与数字创意企业动态能力之间有显著调节效应,但在数字创意人才胜任力与数字创意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该研究有助于拓展创意人才、动态能力等理论内涵与应用场景,丰富创新生态情境下数字创意企业的生态构建,对提升竞争优势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品的智能化、工业的信息化显得越发重要。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结合中国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构建了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应当在技术识别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技术发展路径,并与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作,对“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升级。  相似文献   

14.
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个复杂的工程,对于产业创新发展的具有重大意义,至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可从创新群落和创新环境入手,确定研发应用种群、政府决策种群、创新环境和创新市场4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科技金融、产业政策、创新人才、创新经费、孵化环境、知识能力、技术产出和应用产出等10个二级评价指标,从已有成熟指标体系中选取可量化的三级评价指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提出,为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方法。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出的意义在于可量化保护自然生态的价值,以及进一步说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陈燕和 《科技和产业》2007,7(10):5-7,39
中国经济发展凸显能源问题,作为一种新型可替代能源,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国内燃料乙醇产能扩大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中国燃料乙醇的生产技术、原料、供应、产业开发、政府扶持政策等方面都有了初步起色,具有乐观的经济前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共享单车生态系统中各种群在所掌握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因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各种群间的长期持续博弈现状,以共享单车生态系统中的3个主要种群为博弈主体,运用博弈理论,建立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对称假设条件下,关于三方合作共生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和复制动态方程。研究发现影响共享单车生态系统稳定演化的主要因素为合作策略的收益率,共享单车生态系统趋于合作状态的概率与合作策略的收益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8.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准确分析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其产业调整。以2002年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依据,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计算结果表明纺织服装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强,但所带动的产业范围较窄,并且对出口的最终依赖度最高而对国内消费需求最终依赖度较低。基于结论,建议加强纺织服装业与纺织材料产业的有机融合以及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发展,并大力开发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生态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  杜晓荣 《科技和产业》2009,9(12):73-76,93
在生态学、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财务管理环境理论的指导下,类比自然生态系统,首先界定了财务生态系统的内涵,分析了财务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财务信息流转的角度,构建了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环境组成的财务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本文研究认为,财务生态系统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公司只有遵循其生态规律进行财务管理,才能保持财务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否则将会造成系统失衡,带来的财务问题可能引发公司更深层次的危机,从而影响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相似文献   

20.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企业之间“单赢”的竞争观念。本文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剖析企业发展的新商业模式:首先,选择一个具有较高吸引力的商业生态系统;其次,在系统中争取较高的竞争地位;最后,持续强化维持或提升这一位置所需学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