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会计师》2014,(16)
本文以2009-201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越高,公司的盈余操纵程度越严重,即盈余质量越低。进一步研究表明,较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加剧了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意味着外部治理环境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替代效应加强了内部股权结构对盈余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凌 《会计师》2014,(8X):3-5
本文以2009-201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越高,公司的盈余操纵程度越严重,即盈余质量越低。进一步研究表明,较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加剧了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意味着外部治理环境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替代效应加强了内部股权结构对盈余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机构投资者、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反映公司治理效率的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作为关注要点,深入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治理效果问题.本文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无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并且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本文还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否有效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显著高于无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而且信息披露质量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而提高.本文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信息披露对于盈余管理的监控作用更为显著,并且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以上发现意味着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已经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03至200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阶段回归方法,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其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地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之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非平衡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公司盈余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即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并没有发挥监督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之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非平衡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公司盈余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即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并没有发挥监督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外部监管的重要力量,对公司治理意义重大。传统意义上的盈余管理是对应计项目进行盈余操控。但目前市场机制和政策越来越完善,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企业管理者开始寻求更加隐蔽的盈余管理方法,也就是真实盈余管理。那么外部的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会产生何种效果?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12~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和样本。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个人投资者往往难以从会计数据中识别盈余管理;而作为投资专家的机构投资者能否识别盈余管理,并将其融入到市场价格机制中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股票累计超额报酬率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较高的股票的超额报酬率与正向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股东能从会计信息中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将其反映到市场价格机制中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也在增加.这其中,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就通过对相关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国内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梳理,进而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和盈余管理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认为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公司治理,其持股比例越高则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受到有效的监督;而公司治理水平低的公司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环境和机会。  相似文献   

11.
内部控制是企业有效防御和应对各种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选取了2012—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上升能够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但前提是机构投资者已具有一定的持股比例;(2)在企业处于非绝对控股的情况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3)在企业处于绝对控股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作用会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2.
《时代金融》2019,(6):223-224
管理层通过多种动机和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在Jensen自由现金流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13-2017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研究自由现金流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发现过剩的自由现金流将引发更高的代理成本,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和稳定持股的特征都对自由现金流引发的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我国A股市场数据的实证检验和分析,检验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行为对公司盈余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存在盈余持续性,并且现金流量的持续性要高于会计应计的持续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盈余持续性越强;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大的公司盈余持续性较强,非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无显著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集中度越高的公司盈余持续性越强.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主要是基于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而这个动机产生的根源是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激励.控股股东为了能够掏空上市公司,需要借助于盈余管理,因此掏空总是伴随着盈余管理.国家层面上的投资者法律保护能够约束控股股东,限制控制权私利,使控股股东失去盈余管理的动机,因此盈余管理与投资者保护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理论分析了内部控制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影响,以及作为公司治理重要机制和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股权集中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问卷调查数据、内部控制指数和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股权集中度较低的公司,内部控制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的正向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7.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盈余宣告的信息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2001—2004年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利用状况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盈余宣告信息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相对较早地解读会计盈余信息,其持股比例越高,盈余宣告后的市场反应越小.会计盈余宣告的信息含量越低。在会计盈余宣告前,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高低与市场的累计超额回报正相关;而在盈余宣告后,机构投资者待股公司的市场累计超额回报出现反转。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2-2018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融资需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外部市场环境因素-投资者情绪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发现:融资需求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融资需求越强烈的企业,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此外,投资者情绪作为一种市场非理性因素,一方面会通过迎合效应对融资规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引起股票的错误定价从而改变企业融资成本;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低迷的投资者情绪,高涨的投资者情绪会显著促进融资需求与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代理问题及信息不对称严重和投资者非理性状况共存的特征,将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结合起来分析两者对股价的影响,进而分析两者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的关系。通过划分平静时期和动荡时期,本文发现在不同的时期里,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导致的错误定价关系两者趋势并不总是一致;盈余管理和投资者情绪在不同时期里分别主导着股价与公司投资的关系;而且在不同时期里,融资约束和换手率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汪君 《时代金融》2013,(18):255-256
本文从"寻租"理论的视角,对银行监督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认为盈余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寻租"行为,导致这种"寻租"行为存在的根源是银行与企业签订的不完全债务契约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让银行面临着来自企业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本文进而基于博弈论的思想对银行监督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公式化的分析,分析发现,银行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并且发现银行的监督力度越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但是永远不可能通过银行监督的手段完全消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