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企业家》2010,(8):14-15
信仰的力景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做慈善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实力和智力,尤其对一个名演员而言。而面对这个陌生的行业,能够支撑李连杰和壹基金一直走到今天的,还是信仰。唯有信仰,才能让他从一种“玩命的状态”中抽空为此奔走呼号,才让壹基金逐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邓力 《数据》2007,(10):51-52
李连杰?年纪大点的问,是那个李连杰吗?年轻人说,噢,他呀,知道。天下谁人不识君。李连杰,就是他:当年《少林寺》中的小和尚,今天《英雄》中的黑衣武士。两个角色,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孙瑜 《英才》2011,(5):48-51
告别70层老巨人大厦的噩梦,巨人网络上海总部似从地上稳健长出,只有三层。史玉柱说他恐高。最近见到巨人网络董事长兼CEO史玉柱,是在《英才》举办的"企业家生活方式"活动现场。他和马云、牛根生、李连杰等一帮老友相谈甚欢。依旧红白配运动衫,依旧烟不离手。马云上台舞太极,他顺势抓拍一张帅照,通过iPhone上传到微博。"最近在微博上玩的有点过火",他对《英才》记者说。  相似文献   

4.
法国小说家加缪在随笔《西西弗斯神话》一开篇就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可否自杀。对于我们这个不断更新的商业社会来说,企业家的自杀意味着什么?2004年,让幸存下来的企业家心有余悸,但历史在2005年并不是不可能重演。企业家的自杀和自蹈险地,充分说明了在我们这个商业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贪婪的放纵和随意。将市场经济理解为不择手段的发家致富,无疑是商业社会使人性异化的种种表现之一。必须有信仰,必须有敬畏。事实上,关于商业伦理和道德的探讨在中国才刚刚开始。我们曾经习惯于从市场营销、经营战略、管…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家》2010,(7):60-61
第一印象可能每个第一次与李连杰接触的人都会有和我同样的感受:首先,感觉李连杰的个头没有印象中的那么高大强壮;其次,感受到这个人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不仅仅来自一个武术和电影明星的光芒,还来自于:他非常善于利用这种光芒,善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他有过人的意志和智慧。  相似文献   

6.
读者     
《中国企业家》2007,(22):18-18
sina Lenovo潜移默化的国际化新浪视线《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21期《杨元庆:向世界证明联想》杨元庆不希望他的工作伙伴和下属把他看作一个中国人,然而他是中国人。他不希望管理一个尚未成熟的公司,然而事实如此。这个公司带有浓重的整合痕迹,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织。他希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家》2007,(11):111-111
《中国企业家》:据说IDG创始人麦戈文要投哪个企业的时候,一定坐那个人的车,看那个人的车开得快不快,如果那个人敢开快车,敢闯红灯的话就投他。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李建光:什么叫企业家?什么叫企业家精神?就是你敢冒这个险,敢做别人犹犹豫豫不敢做的事  相似文献   

8.
一直跑下去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7期封面故事《"阿甘正传》我一直坚信坚持的力量,人一旦有了目标,并且能够坚持下来,一年、两年,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是很可怕的,也注定会成功。当然在这个坚持信仰与梦想的过程中,人的抗压能力,即他的心态是很关键的。他能否忍受折磨,能否在失败挫折中愈挫愈强,这是一个磨练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修炼内心,让心强大,一切才会随之强大。这是我从万向的故事中读到的。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需要信仰吗?这个疑问困扰了我很多年。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之后,得到的却是更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疑问不但没有解开,反倒愈来愈深。没错,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想用几百字来写这个题目显然不够明智。但是,在采访了HTC董事长王雪红之后,我还是觉得有必要重提这个话题。如你所知,王雪红笃信基督教。那是个偶然,事业的压力一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源》2003,(1):44
鲁冠球,1945年出生,浙江萧山人,初中文化,现任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鲁冠球作为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比他的企业产品更有知名度,他几乎荣获了当代中国企业家所有的最高荣誉。美国《国际商业周刊》称他是“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之一”。《华尔街》杂志称他为“国家式的英雄人物”。如今鲁冠球正借助资本运作的手段,在资本市场这个大舞台上进行着出色的表演。  相似文献   

11.
读者     
五到十年的超前《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8期《蛇口基因》该期《中国企业家》有两篇本来毫不相关的文章,其气脉居然隐隐相通。一篇是封面文章《蛇口基因》,另外一篇,是汇源集团副总裁毛天赐的《我眼中的中国制造》,这个有着地道中国名字的美国人,娓娓讲述了他眼中这20年来的中国。这篇文章刊登的时机,显然与现在热议的奥运圣火传递事件关系密切。他这篇文章中,最点题的一句话便是:一个国家形象的改变,往往都落后于这个国家真正所处发展阶段,甚至通常落后五到十年时间。而《蛇口基因》里面揭晓的蛇口企业正有着与此类似的共同点:它们通常比这个国家的普遍发展阶段提前了五到十年。  相似文献   

12.
声音     
"当今世界需要支持互联网的政治领导。"——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表示反对《反网络盗版法SOPA》和《保护知识产权法PIPA》"作为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强调他30年的商界经验。经济有这么多的问题,美国需要一个来自企业界的、解决麻烦的人入主白宫,而不是前任那样的社区组织者。他的对手们不以为然,甚至一些共和党人也将他描绘成一个无情的企业家入侵者。"——《经济学人》评论  相似文献   

13.
严介和,小心别太火!从《百富榜》把这个藏在水下的“大鳄”推向公众视野后,这个语速其快的企业家似乎就没有闲下来过。参加各种会议、接待各种媒体,这似乎成为严介和每天的工作。严介和的口才的确是很多中国企业家所不具备的,哲学道理滔滔不绝。不过,不久前,国家颁布了关于制约部分企业独特交易模式的规章。在很多人眼中,这似乎是给了严介和一个提示——“需要改变了”。但他对此却一笑而过,“我的企业还没有大的让国家操心的地步”。贵刊3月号的文章,《严介和,怎么看都不像“弱势群体”》,更是反映了严介和特殊的一面,经常语出惊人的他,再…  相似文献   

14.
辩证李泽厚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20期生活《李泽厚:小步走,慢慢来》李泽厚是一个较为"自我"的学者,与他对话需要有一定的前置基础——李泽厚的学术语言体系与通用体系有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这个前提就是"先验变经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当然,这也是李泽厚争议最大的地方。李泽厚作为理论研究者,自有一套属于研究者的逻辑和担当。不过有意思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家》2010,(9):16-17
刘东华叔叔:您好!我是来自成都七中的一名高中生。看了最近一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对李连杰叔叔的慈善有感想也有建议。其实我觉得壹基金的方向很对,改变慈善市场的结构。做大事情人是应该这样,能奉献自己的力量的人多但能号召更多的人加入才是关键和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每一代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创业者)都会认为自己处境凄凉、不被理解,需要来自一位像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人的精神慰藉我曾经非常相信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个判断。这位供职于《纽约客》的作家说,他相信虽然现在史蒂夫·乔布斯被广泛认为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家,他曾经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同他相比会相形见绌,但在历史上,比尔·盖茨将因为他的慈善事业被人们铭记,史蒂夫·乔布斯却会被遗忘。  相似文献   

17.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之后,第一时间向《中国企业家》描述了他的心情:“一个是高兴,一个是安心”。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一个企业家被认为是伟大的,那么他一定是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创造了很多他人的幸福。亚当·斯密在他的名作《国富论》中说:"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如果一个企业家被认为是伟大的,那么他一定是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创造了很多他人的幸福。而一家企业能够成就伟大,也往往是因为这家企业有"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家精神,龙湖物业总经理王建辉这样理解:  相似文献   

19.
雷晓宇 《中国企业家》2007,(24):104-105
李连杰在第一排找了张空椅子坐下来。他左边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右边是思科中国总裁林正刚。在交换名片之前,他并不认识他们,不过他们想必都认识他。照理说他并不需要名片,他的脸就是名片。不过,现在的李连杰越来越看重自己名片上的新身份:中国红十字总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发起人。  相似文献   

20.
马滢 《中国新时代》2010,(10):60-63
约翰·多纳霍:第一次遇到马云是在5年之前,刚刚加入eBay,那时我还不是这个公司的CEO,当时听说过马云,我们的身高差距很大,那时我很穷,他很富。当时他的愿景很清楚,还有持久的激情与信仰,这都是伟大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