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松 《财会通讯》2008,(1):80-81
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务界讨论的焦点。本文构建了金字塔股权结构的简化模型,通过对金字塔股权下利益侵占的特点,控股股东在特定条件下金字塔股权结构与水平股权结构的选择,以及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利益侵占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的大股东利益侵占,最终加剧了上市公司价值降低,导致中小股东利益被侵占的几率加大。认为应加强公司控制结构披露、完善独立董事会、建立关联交易委员会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陈晨蓓 《会计之友》2012,(24):101-103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由分散转为集中,传统的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矛盾也逐步转变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矛盾。终极控制股东作为公司各项决策的关键人物,他们对公司的影响毋庸置疑。他们会利用金字塔股权结构、交叉持股等方式控制上市公司,以最小的现金流权去获得最大的控制权,他们也会因为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去寻找弥补控制权成本的手段,抑或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去获取私有收益,从而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家族企业中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否更为严重?文章以我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为研究样本,量化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非家族企业而言,家族企业中的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更为严重,而股权制衡对抑制大股东侵占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的发展,投资者利益保护开始逐渐成为了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核心问题。当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时,资本市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较为缺乏,同时对大股东的约束力又不够,大股东就很可能采取转移价格、关联交易、剥离资产、侵占资金等方法来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虽然股权较少,但是在资本市场上数量巨大,所以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问题,大部分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这为对投资者利益保护做出研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的发展,投资者利益保护开始逐渐成为了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核心问题。当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时,资本市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较为缺乏,同时对大股东的约束力又不够,大股东就很可能采取转移价格、关联交易、剥离资产、侵占资金等方法来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虽然股权较少,但是在资本市场上数量巨大,所以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问题,大部分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这为对投资者利益保护做出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基于此,本文认为股权结构的改善对于投资者利益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时,大股东会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侵占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我国股市中现金股利也成为大股东侵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一股独大”和股权制衡均不能有效解决大股东侵占问题,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限制大股东侵占的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委托代理问题主要体现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即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以谋求自身利益,该自身利益因不在股东之间分配而被称为控制权私人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小股东  相似文献   

8.
股权结构对现金红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传统红利政策理论形成显著对照的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殊股权结构状况下,现金红利的发放往往是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股权集中度、前几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及其性质对现金红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权力越大,越倾向于发放更多的现金红利;其他大股东对于第一大股东的相对权力较大时发放红利的数量也较少;而前几大股东的所有权性质则决定了股东之间是"制衡"还是"共谋"关系,相同的股权性质容易形成共谋从而发放较多的现金红利,不同的股权性质存在制衡因此发放红利较少;大股东变换也对红利政策的改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配 《会计之友》2012,(1):47-48
在传统的公司治理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控制性股东。控制性股东的存在在缓解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同时,又存在着控制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情形,从而导致了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终极控制性股东,终极控制性股东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在民营上市公司中,金字塔股权结构,是终极控制性股东用来强化控制权的一种常用方式。在该结构下,终极控制性股东利用两权分离通过影响公司财务决策侵占上市公司及小股东利益,从而加剧了终极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10.
Shleifer和Vishny(1986)指出,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协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会带来什么效应呢?本文选定2000~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对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股东利益侵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接着建立联立方程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检验了控制权转移、企业绩效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确实对大股东利益侵占产生了正的影响,同时,大股东利益侵占又对企业绩效产生了负向的作用.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引入了高管变更和大股东利益侵占变量,更好地解释了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获取私人利益,财务报告舞弊是隐瞒大股东行为的手段。本文从大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着手,研究股权结构与舞弊之间的相关性,从股权制衡与培育大股东诚信义务方面提出了治理大股东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从控股股东与非控股大股东的绩效函数出发,建立股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绩效模型,用以分析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和公司股权制衡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公司股权制衡受到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操纵,表现为控股股东侵占对股权制衡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股权制衡能够提升公司治理绩效,表现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侵占的负向影响。另外,非控股大股东具有与控股股东相互合谋的动机,以实现对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联合侵占。  相似文献   

14.
刘永礼  康莉霞 《会计之友》2012,(19):115-118
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害中小股东及公司利益,进而影响企业价值的事件层出不穷,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是财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两个基于控制权私利的模型。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在终极控股股东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前提下,分析终极控股股东的控股动机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探讨了我国特有股权结构下的大股东行为,指出大股东具有转移上市公司资产满足自身利益的动力,从而侵害了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降低了公司价值,表现为“隧道效应”。文章还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列举了大股东种种的“隧道挖空”行为,最后为减少大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害,文章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股权分置、控制权私人收益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丹 《财会月刊》2006,(8):71-72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日益受到上市公司和政府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关注,而技术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和独立身份使其对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可能具有独特的监督作用。从独立董事专业背景的角度出发,以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掏空”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技术独立董事对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结果表明:聘请拥有本行业技术背景的独立董事能够有效抑制大股东利益侵占的行为;技术独立董事的薪酬能够对其监督作用的发挥起到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下,中小股东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大股东可以通过直接占用资金的方式随意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控制下的掏空效应降低了公司价值和会计盈余信息质量,并将最终降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应该增加法律法规来加强小股东的权利。例如降低参与股东大会股东的最小持股比例,且增开股东大会,以此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关键问题是应将强制性法律法规尽快形成正式文件,产生法律效力。以加强股东间的制衡关系,尤其是提高第二、第三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力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小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在企业经营中出现了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现象,对此人们做了很多分析和研究,但在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时,笔者认为存在一些认识上误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终极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机理,从股权融资的非效率和公司价值损失两个方面分析了终极控股股东侵占行为中的代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CMS模式的特殊股权结构中,终极控股股东侵占动机更强,防止终极控股股东侵占行为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