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税务营商环境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主体的投资和决策、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构建以税收法治、税收效率、纳税成本和社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的中国本土化税务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为例测度广东典型城市的税务营商环境综合指数,结果发现:广东省税务营商环境总体水平属于中等,区域发展比较均衡,税务营商环境综合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比较而言,各市纳税成本指数得分率最为理想,均属中等以上水平,而税收满意度总体水平偏低,地区间差异最小,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相似文献   

2.
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强调对外贸易规模增长的同时,考虑到对外贸易的利益共享。要实现安徽省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在当前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外贸市场环境不容乐观、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弱的条件下,打破包容性增长困境,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外贸市场结构和外贸区域主体结构,实现对外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根据安徽省1994年—2012年的样本数据,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理论模型,对税种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增值税占总税收比重的增加会降低人均生产总值,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各税占总税收比重的增加会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资源税的经济效应不显著。因此,应该进一步优化现行税制结构:有序推进"营改增",完善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享体制;提高所得税的比重,增强其收入再分配作用;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度调节农业各税,培育农村大市场。  相似文献   

4.
积极财政政策下的税收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税制体系相对积极财政政策下刺激经济增长的要求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实现彻底退税;调整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优化投资;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进一步扩大消费和投资;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减轻企业负担。  相似文献   

5.
税收环境的优化对于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至关重要。但我国现行银行营业税制存在税收负担过重、内外资银行税务负担不公平等问题,不利于金融创新与发展。需要改变立法思路,明确银行税制制定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鼓励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引导金融产品创新与制度创新。短期内通过逐步降低营业税税率,重新划分营业税税基,以间接手段降低银行营业税负担;最终要以增值税代替营业税,实现银行业税制中增值税与所得税并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税收作为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轮减税降费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如政策传导机制不佳等问题,税制设计尚有很多优化空间。本文从建立竞争税制体系、完善涉企税制、推动直接税改革、扩宽地方财源、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落实落细减税降费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减税降费、提升税收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下,世界范围内普遍掀起营造良好税收营商环境的热潮,由世界银行开启的税收营商环境评估发挥了风向标与助推者的作用。在其最新发布的评估体系中,立足不同的评估维度,形成了若干具体评测点与量化标准,折射出新一轮驱动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的发展趋势。但其具体评估指标与我国税制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不能采取简单的对标主义,将纳税评估具体指标直接用于衡量我国税制实践状况乃至评判税收营商环境的优劣。目前相关研究还缺乏针对新纳税评估体系的价值梳理及其适用有限性的深入分析。鉴于此,一方面应当立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原则,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密切关注国际营商环境发展的新动向;另一方面,应当超越纳税评估的具体指标局限,基于我国本土税制实践的演进轨迹与发展需求,从规范载体、运行机制、价值诉求的维度,厘定税制发展方向,探索有利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中国式税制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积极运用税收手段,发挥税收政策效应,以有效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作者相应提出了提高税收比重、整合政府财力;优化税制结构,建立有效税收调控机制;实行结构性税负调整,优化供给结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措施。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上的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而且会计处理不当还会引发税务风险。随着股权激励形式日益多样化,企业需要在不同的股权激励方案中做出选择,税收筹划对推动股权激励也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最新的股权激励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在股权激励时的税收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税制结构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制结构是否合理是税收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税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我国目前的税制格局基本稳定,但仍存在诸如流转税比重过高、所得税比重过小等问题。优化总体税制结构和各税类内部税制结构,构建流转税与所得税双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可以实现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增长理论是20世纪后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人类为克服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失衡所做出的理性抉择。论文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背景和时代价值,指出包容性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从以公正促进效率和公平的角度,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教育就业竞争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法制建设等建议及对策,谋求以此来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12.
陕西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文章利用陕西1995--2009年的样本数据,对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脱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阻碍脱钩的原因。提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降低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持续脱钩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协调.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尚存制度上的障碍。文章基于东部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的动机分析,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区域间产业资本转移的效果进行评价,为有效促进我国区域间产业资本转移。提出尽快在中西部全面实施资源税改革、落实增值税扩围和增加对中西部产业的流转税优惠以及推进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概括广西经济发展和税收发展的基础上,从宏观税负、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协调政策以及区别对待企业等方面剖析当前税收政策在促进广西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从宏观税负、重点支持对象、关税、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协调措施和企业待遇等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矿业城市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为我国持续快速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物质保障的同时,其自身的资源、环境及发展问题也更加突出。着眼于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矿业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的技术选择导向,构建了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的"5R"原则及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并对该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①从技术角度而言,资源、环境外部性导向和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技术选择,是矿业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②基于资源产业运行中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强干扰特征,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应包含开源化、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恢复五个方面("5R)"原则,产业提升过程中"5R"原则不断耦合与互动,实现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③围绕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应建立包括"5R"及产业提升六个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④技术支撑体系的实现,需要企业、产业链、生态园区、产业集群体、行业协会及矿业城市等不同层次在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整合等方面的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16.
依据中国实际经济情况,通过Smets and Wouters(2003)模型进行拓展,构建了一个DSGE模型,探究了中国财政政策变化对经济波动的不确定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政策对经济波动呈现出不确定性的影响:1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对产出的影响并不是一直保持着正向影响,也会存在负向影响,原因在于,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增加最终是通过以后的税收增加来偿还的,或是通过减少以后的财政支出来偿还,而这些行为又都会抑制经济增长;2消费税、劳动收入税与资本收入税对产出的影响并不是一直都是负向。其原因在于:当前税收的增加会降低政府债务水平,从而可以增加未来的财政支出或是减少未来的税收,这些政策对产出都是具有扩张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沿袭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对LS模型进行拓展后深入研究了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对产业区位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当存在拥挤效应时,改善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将经济从经济增长率高、产业集中度低和收入差异小的均衡推向经济增长率低、产业集中度高和收入差异大的均衡;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比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更有效,因为改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失灵的负面效应,这说明促进技术扩散并降低拥挤成本效应的政策才是最优区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临港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税收贡献等方面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从税收角度对临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实证研究,建议加快临港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税收格局调整,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运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旅游能值分析理论框架。对生态农业旅游能值进行了界定,论证了能值分析理论运用于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涉及的投入能值和产出能值。投入能值包括:(1)大自然投入能值;(2)生态农业相关投入能值;(3)旅游相关投入能值。主要产出能值有:(1)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生态农业相关养殖业产出能值;(2)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生态农业相关种植业产出能值;(3)旅游交通产出能值;(4)旅游住宿产出能值;(5)景区景点产出能值;(6)旅游餐饮产出能值;(7)旅游购物产出能值;(8)旅游娱乐产出能值。最后,通过系统能值分析得出一系列能值指标:(1)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GT I$指标;(2)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结构指标;(3)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功能指标;(4)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生态效率指标;(5)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总体评价指标。把系统的各种生态流(能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人口流或生物物种流等)在能值尺度上统一起来,定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自然环境生产的价值及其与人类经济的关系,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