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动性约束理论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储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一、模型分析 Zeldes(1989)将流动性限制定义为某一较低的资产水平(相当于两个月的收入),然后按照消费者的资产-收入或财富-收入比是否低于或高于这一水平将样本划分为不同的子样本。在他的分析中,如果个人财产低于两个月的收入,消费者就是受流动性约束的。 在标准的储蓄-消费理论中,一般假设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Femio Hayashi 1987和Deaton 1992),这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可能的。流动性限制理论放弃了传统模型中消费 相似文献
2.
3.
依据1991-200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利率水平与居民储蓄正相关,物价水平与居民储蓄负相关,股票筹资额和制度因素与居民储蓄无关。因此,应从均衡发展、调整利率水平、健全社保制度等几方面调控城镇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5.
流动性限制与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居民储蓄20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高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积累。然而,随着1996年以来通货紧缩趋势的出现,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开始被简单地等同于消费缩减而倍受指责,分流银行储蓄也因此成为近年来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条重要政策。不过事实证明,尽管银行储蓄在1996~2000年间有所减少,但直到2001年度为止,一直困扰我国经济的总需求不足还在继续,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改革开放的低速增长区间。备受关注的失业问题也是有增无减,而且,在股市低迷的客观背景下,2001年度的居民银行储蓄又重新恢复了高速增长态势。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居民储蓄的波动的确有其内在的制度根源,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7.
8.
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变动与收入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称之为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的存在使LC-PIH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可以用收支的不确定、流动性约束、利率的内生变化和非生命周期行为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些因素也可解释我国近年来的消费过度敏感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11.
如果提起人民币储蓄的一些学问和技巧,恐怕连老太太都能向您头头是道地列举一二。然而,若换成个人如何进行外币储蓄,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人精于此道了。因此,本刊特意请几位多年从事外汇业务工作的中国银行一线临柜人员,介绍一下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并帮您参谋参谋,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的。外币储蓄利息怎么算?作为国家外币利率的管理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币储蓄利率为法定利率,各商业银行对外挂牌公布的外币储蓄利率一般是在法定利率基础上上浮5%后的利率,折合2万美元以上的外币大额储蓄存款可在法定利率基础上再上浮0.5个百… 相似文献
12.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3.
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消费计量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引言 近年来,消费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分支: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假说,这对于分析中国的居民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因为1978年以来的消费波动确实存在着许多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目前,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这些新理论对消费问题进行研究。宋铮(1999)较早地把收入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定量化,这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但他对预期值的处理过于简单化,不确定性变量的选取也欠准确。之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国外储蓄国债的调查及分析研究,选取储蓄国债发展领先且具有代表性的英国与美国作为分析研究重点,在对我国储蓄国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对,提出四点启示建议,从而优化我国储蓄国债管理结构,促进储蓄国债发展.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就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储蓄和存贷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居民储蓄对存贷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银行行为和居民行为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对提高储蓄利率敏感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消费过度敏感性假说及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变动与收入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称之为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存在使 LC- PIH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可以用收支的不确定、流动性约束、利率的内生变化和非生命周期行为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些因素也可解释我国近年来消费过度敏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该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该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该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