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实践方面,民本经济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978~2004年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9.4%),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非国有国营”经济(广义的民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二律背反"命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保平 《经济学家》2002,(3):108-114
中国区域经济存在一个由“邓小平命题”和“缪尔达尔命题”构成的“二律背反”,破解的关键在于,前者的市场基础是市场空间一元结构,后者则是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中国区域经济实现由区域两极分化向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化取向由市场空间二元结构的向一元结构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瑜  左停  苟天来 《经济论坛》2006,(23):28-31
县作为行政建制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悠久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并正式设立郡县制以来,县就构成了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县域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一“、县域经济”的提出和背景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理论界就已经使用“县域经济”这个概念,当时探讨的重点是乡镇企业、农村经济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问题。进入90年代后半期,由于农村返贫问题严重、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逐渐暴露…  相似文献   

4.
固定资产投资是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生产角度看,投资可使建筑业和相关产业直接创造增加值,使其成为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第二,从使用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使社会有效需求相应增加。正因为这双重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对当年而且对以后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九五”期间,党中央提出: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速实现国民经济合理化布局,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投资结构的优先调整,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投向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结构和速度。因此,分析“九五”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实现“十五”时期规划和目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原州区“九五”时期的投资情况和呈现的特点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5.
"民本经济"脱胎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兼与单东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本经济”,导源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企业本位论”、“权利本位论”和“公民本位论”。民本经济是自主经济、权利经济、法治经济,其中凸现了国民经济中公民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主体意义。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从“体制外”发展起来的、“适应政策许可的民营经济”向“拥有制度保障的民本经济”的转变是必然的。兴民本经济富百姓与行民主政治强国家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6.
杨帆 《经济论坛》1998,(2):8-10
1998:中国经济十大热点问题杨帆主持人的话: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风险和大量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我们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和“双百”方针,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不断思考,总结提高。经...  相似文献   

7.
段宾 《经济经纬》2002,(3):77-79
我们尝试建立关于国民经济运行中主要经济变量的函数和经济数量分析与预测方法,并对“十五”计划期间(2001-2005)中国经济状况进行数量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正>(一) 1992年,国民经济在上一年全面恢复的基础上进入高速增长新阶段;1993年1~6月,国民经济持续高增长举世瞩目。然而,进入7月后。在治理混乱的金融程序过程中,人们担心中国经济发展可能进入怪圈,即进入下一个周期。所谓“怪圈”或“周期”,就是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大起”时,需求旺盛,投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目前(指9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国内学者由于对市场化内容理解的不同,往往给出不同的结论。不过尽管看法有异,但有三点是统一的:第一,中国目前还没有完成转轨任务,中国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最低的估计是中国市场化程度为50%,最高的估计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已达65%,已接近准市场经济国家。第二,世界上没有绝对彻底的100%市场化国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大致在85%~95%。 第三,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会高于10%,大致在5%左右。本着存异求真、百家…  相似文献   

10.
《时代经贸》2006,(1):11-11
1月14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公布未来5年中国经济研究预测:在“十一五”期间,世界经济贸易局势基本保持不变.在中国国民经济保持8%的增长率下,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有望达到2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5%左右。  相似文献   

1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丛福奎今年,河北省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紧迫要求。一、充分认识搞好...  相似文献   

12.
监狱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细胞,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监狱生产的产品销售直接进入市场,监狱对生产经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出现,粗放性劳动需求的逐步减弱,客观上使长期一直处于弱势生存环境的作为监狱经济运行组织载体的监狱企业,普遍出现了步履艰难的发展态势。监狱经济受市场化影响,其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要走出困境,我们必须对监狱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让监狱企业退出监狱工作体制,实行监企分离,对监狱的生产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经济市场化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本文诠释了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研究的理论前提,回顾了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剖析了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有关政府经济职能如何界定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新自由主义流派与新的干预主义各持己见。我们可以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们加入WTO,经济市场化加快,政府经济职能转换,面临来自内外的压力。针对我国实际,政府经济职能转换比较困难的并且先行的是“退”。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我们要处理好“退”的范围、“退”的速度与时机,并且将“退”与“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更趋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2月,月度CPI回落至4.1%,关于通胀是否就此退潮的话题在学界又引起争论。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是“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而中国经济实现战略性转型必然伴随着资源价格市场化。从中长期趋势看,绿色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外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及物价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与非农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度可以用市场化水平描述,经济发展的进度可以用非农化水平描述。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目前仅为50%,10年后可达到65%,而目标值为80%;非农化水平目前为50%~55%,10年后可达到61%~62%,而目标值为90%以上。相对于市场化,中国经济的非农化更加滞后一些。  相似文献   

17.
林炳熙 《新经济》1995,(2):40-44
中国政府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从而彻底结束殖民主义在中国领土香港和澳门的殖民管治。届时,从体制上讲,中国的区域经济将形成三大块:作为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陆;在“一国两制”下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能源依赖”、“能源高耗”等特征,能源紧张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规律及其阶段特征,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中外舆论都有“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的议论。笔者觉得这种议论目前有点不着边际。笔者曾在1997年《论“软着陆”》一文中说:“‘软着陆’的经济含义是:国民经济的运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指示,更好地实现福建省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今后十五年内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为今后更长时间内的高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