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1-9月份,辽宁省国内居民外汇结汇同比增长162.36%,这当中存在国家提高外币现钞买入价格的因素,但我们认为影响2003年我省国内居民结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1)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比较强烈,(2)美元利率连续下调,与人民币利率差距加大,居民结汇意愿增强,(3)受房地产投资过热和购买不动产保值心态的影响。随着房地产  相似文献   

2.
首先 ,加息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与中国贸易长期发生逆差的国家 ,另一方面来自人民币利率与外币利率的巨大利差。以美元为例 ,目前国内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为0 56 2 5% ,低于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1 4 1 75个百分点。加息将会进一步加大利差 ,吸引大量国际投机游资进入中国进行无风险套利。其次 ,加息不利于提高我国消费率。投资率偏高与消费率偏低是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加息 ,一般情况是存贷款利率同时提高 ,导致大量消费资金回流银行 ,不利于改变我国消费率偏低的状况。如果只提高贷款利率而不提高存款利…  相似文献   

3.
一季度,由于经济增长过快、投资反弹、外贸顺差持续增长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引致热钱涌入,基础货币投放压力持续增加。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8%。增长幅度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增长幅度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同比增长10.5%。信贷投放较快,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共增加1.26万亿元,已经占全年货币信贷投放2.5万亿元目标的一半以上,使得我国金融呈现出“宽货币、宽信贷”的格局,货币供应已超出央行政策控制目标。一季度,银行问市场利率有所上升,也折射出经济存在过热趋向。  相似文献   

4.
利率平价理论是最重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但在我国,人民币汇率经常偏离利率平价所描述的均衡状态,而这种偏离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人民币所面临的升值或贬值压力。为此,本文基于利率平价理论构建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指标P,并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与人民币即期汇率、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压力不能显著地解释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变动,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解释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这表明,利率平价在我国不是以汇率自由浮动的形式表现,而是以外汇储备积累速度的变化来体现。同时,由于中外利差变动对我国外汇供应产生影响,表明我国资本账户已处于事实上的准开放状态。  相似文献   

5.
方茂扬 《西南金融》2007,(11):58-59
今年人民币升值屡创新高,同时考虑宏观调控的要求,利率也进入上升周期。为了探寻利率如何影响汇率,本阶段利率政策如何取向,笔者对比人民币升值的两个阶段,利用利率与汇率的相关理论,分析利率对汇率的传导过程,提出今后利率政策调控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村金融》2004,(12):72-72
央行10月29日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l%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对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人民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境外资本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已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国经济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笔通过调研.试图找出“热钱”从我市流入境内各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加息所显现的政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曙松 《中国金融》2004,(22):10-11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翎 《中国金融》2004,(22):9-9
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即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上调至2.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上调至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做相应调整,其中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相似文献   

11.
要闻回放     
《中国投资管理》2008,(1):64-64
五外资银行将开办银行卡业务;央行今年第6次调整利率一年定存上调27个基点;我国今年财政收入将达5.1万亿;邮储银行省级分行2008年1月底前全部挂牌;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近11%;存款准备金率今起14.5%;  相似文献   

12.
无论沪深股市投资人如何期盼“让股价飞”,从国际金融体系的视角来看,2011年伊始最有象征意义的中国金融事件,还属世界银行宣布在香港市场发行5亿元人民币债券。世界银行1月4日发布公告,1月4日-14日在香港首次发行总额5亿元的人民币债券,二年定期,票面利率095%。尽管票面利率较低,却仍然受到投资者的追捧;香港市场充裕的流动性以及国际上较高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或将主导2011年的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利率浮动幅度过小难以有效缓解其升值预期压力,客观上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成为反投机工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功能异化。本文对我国利率调控体系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利率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家》2010,(1):16-16
●人民币保持基本稳定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以各种压力来迫使人民币升值,我们绝对不会答应 ●要运用好税收、差别利率以及土地政策等经济杠杆稳定房地产的价格  相似文献   

15.
人占     
《中国税务》2011,(8):4-4
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调整后,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6.56%。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也是金融危机之...  相似文献   

16.
《浙江金融》2006,(9):1-1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皋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此次加息有三大特点:存货款利率同时上调:长期利率上渊幅度大于短期利率:扩大个人房贷优惠利率幅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旨在他解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体系利率风险。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完成了首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标志着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式登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也意味着金融衍生工具将成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1.98%上调到2.25%,一年期贷款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5.31%上调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调幅大于短期。  相似文献   

19.
1月份金融运行主要特点是:广义货币M2增长18.9%,现金投放较多;人民币贷款新增较多;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减缓,企业资金总体充裕,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活跃,市场利率保持平稳,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日元升值过程中的"双盯住政策"(盯住外汇市场和盯住实际汇率)为基础,研究汇率升值压力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操作方式。经验结果表明:短期内,提高利率紧缩经济不仅可以实现被动式升值,而且能有效控制通胀率,而主动性大幅度升值可能会陷入类似日本经历的困境。若利率政策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人民币汇率主动式小幅度升值能有效抑制通胀;长期中,"紧缩性盯住"(降低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和其他措施)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衰退。为避免"流动性陷阱","紧缩性盯住"优于日本式的"扩张性盯住"。文章最后给出了中国经济不会重蹈日本覆辙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