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函[2000]687号文件提出对转让股权征收土地增值税,这一文件使得税务机关实际工作陷入困境。对转让股权征收土地增值税背离了实质课税原则,违反土地增值税的基本规定,该文件的失误和相关税收政策信息紊乱是产生困境的原因。不应对转让股权征收土地增值税,而应当在企业转让房地产时全额征收土地增值税。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澄清转让股权造成土地增值税流失的误解,妥善应对执法风险,向市场传达正确、清晰的土地增值税政策信息。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取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一般有接受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投资者投入、并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等方式,其中通过收购目标公司股权获取土地使用权是比较常用方式。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股权转让涉及财务、税务、法律等问题,情况复杂,文章就房地产开发企业(股权转让方、受让方)以收购股权方式受让土地使用权实践操作过程重要的税务问题做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铭 《全国商情》2013,(13):92-93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股权转让获得土地是拿地的一项重要策略,如果方法得当,将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好处,但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本文首先对土地使用权转让与股份转让的特点,以及转让的条件进行阐述,也讨论了通过股份转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股权转让获得土地是拿地的一项重要策略,如果方法得当,将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好处,但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本文首先对土地使用权转让与股份转让的特点,以及转让的条件进行阐述,也讨论了通过股份转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公司法上,主要存在着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其中,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流通性较强,立法对其限制较少,上市公司的股份在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流转更加自由顺畅。而有限责任公司由具有较强的人合性,所以立法及公司章程对股权的对内转让和对外转让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规定,也更值得研究。虽然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进行了专章的规定,但是仍不够完善。在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其他股东同意权及优先购买权对股权转让的影响以及股权变动均未作具体规定,这引起了理论及实践上的争论。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目前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完善意见。通过这几点意见,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可以解决好股权转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打下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股权交易业务不断增加,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转让所得(或损失)需要纳税(或税前扣除)。本文通过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文件,对股权转让涉税问题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7.
浅析企业股权转让的新财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股权交易业务不断增加,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转让所得(或损失)需要纳税(或税前扣除).本文通过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文件,对股权转让涉税问题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8.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有严格限制,法律对此问题的规定有不足之处。股东违反法定程序进行股权转让,其效力应为可撤销。公司可以对股东股权转让进行限制,但不得侵犯股东的法定权利。在遵守合法性前提下,可以利用公司章程更好地规范股权转让行为。  相似文献   

9.
实践中股权式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以股转地)避税行为层出不穷,逐步发展成为税务机关避税工作的“心病”,类似案件在各地、各级、各部门的不同处理暴露出现行制度和理论的罅隙。以股权式土地使用权转让中涉及的土地增值税为切入点,立足社会现状对“以股转地”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围绕税收基本原则视角对征税合理性展开论证,把握我国一般反避税条款立法理念,优化增值税反避税规则构建路径,以期为股权式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的反避税问题提供可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资合与人合统一性的特点,使其在股权转让时情况更加复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可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即股东间的内部转让、外部转让以及股权转让的特殊制度,这几种股权转让方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差异较大。这些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操作,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及其具体模式的探索是重要的改革内容。对重庆市江北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调查表明:现在大部分农民都有土地转出和转入的意愿;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受到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在土地流转方式上倾向于通过区政府.而对中介机构却不是很信任。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但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要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途径和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分散流转、集中流转和中介流转发生的人群及原由,指出不同类型土地流转促成了农村经济资源(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不同重组,都是对初始承包制的完善与发展。"外溢"式重组为大多数土地转入和转出者积累了资金和技术能力,"虹吸"式重组未必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引流"式重组普遍为转入和转出者积累了资金、技术能力和规避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建议当前的流转行为应防止和避免发生在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土地征收或征用类似矛盾,在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和公司之间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上的缺陷。防范"市场失灵",应着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培育机制、流转市场服务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进程,总会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减少。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效用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最佳选择。要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地转移,我们应当:真正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彻底减轻农民“转业”的负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化”;放手让农民填补城市“空间”;大力加强对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是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必要条件。但当前我国学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较少,而且相关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今后的有关研究中,一方面,应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研究内容应力求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统一;同时,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还要注重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土地一级开发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的前提下,如何达成政府和企业的目标是个关键问题。公平与效率是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化运作的基础,政府应在土地取得环节保证公平,企业则应在负责市政设施建设时实现效率。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化运作的关键在于成本管理,政府和企业应在其中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市场化运作形式,才能最终保证土地一级开发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土地供给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房价和居民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1999--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本文运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土地出让与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地出让与房价存在负向的互动关联,两者的相互作用抑制了房价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土地出让面积的增加通过房价的传导作用,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房地产财富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房地产财富效应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土地可以说是农民的命根子。对于农民工来说,在当前城市针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的背景下,土地是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线。随着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工的土地流转问题已经引起整个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农民工土地流转的态度、土地流转的现状、自愿程度、土地流转后生活改善情况等方面以山东泗水县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为基本资料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促使土地流转问题通过市场、政府、农民工三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地租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法学研究成果与经济学理论成果相互抵牾的困境,从地租视角揭示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内在机理,在对传统地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理论。新地租理论应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实现为研究对象,要将制度环境变化作为最重要的实现条件,其核心问题是形成一个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用地地租分配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03—200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揭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合理性的基础上,讨论土地财政依赖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地方政府分割土地出让市场(以不同的出让方式出让土地)可以实现地方财政的跨期收入平衡,是财政支出压力下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选择。低价协议出让被征农地可以产生长期稳定的增值税收入流,高价招拍挂出让被征农地可以产生短期高额的营业税收入流。与此同时,在非农建设用地供给缺乏弹性以及政绩考核压力的双重约束下,依靠土地财政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财税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的改革将有利于转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