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我们的财政政策应以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际收入平衡为目标,当我国经济又进入新一轮启动期时,更需要政府积极得当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应能通过刺激消费、投资和增加投资性政府支出三个途径来刺激经济,若以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会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虽然易于出现通货膨胀,但只要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必将更有利于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宏观经济的均衡和起到了积极的效应,但借鉴国际经验及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我国还须加强国债投资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投资与转移支付政策等财政政策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以充分发挥各种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经济状况,虽然由于中央政府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所改善,但效果有限。而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内需难以启动的条件下,由外需的扩大来完成这一任务不失为一种选择,为此,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了这种外需增长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内部与外部均衡的作用,提出人员汇率政策应作出必要调整。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谋求区域平衡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能否发挥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关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与稳定。因此,需要准确评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现有文献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估测财政政策乘数时忽略了我国特色的地区竞争机制。"锦标赛"式的地区经济竞争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区间的财政竞争模式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深刻影响,忽略该机制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研究发现:第一,当不存在地区竞争机制时,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公共投资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当地以及全国地区的产出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第二,当存在地区竞争机制时,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公共投资政策产出效应会被削弱,无法实现谋求区域平衡发展与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目标。第三,随着地区竞争程度的加剧,政府支出的产出效应出现分化,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投资乘数由4.09降为3.10,而发达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投资乘数由3.86升为4.86,会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中央政府如果试图兼顾财政政策的"效率"与"公平"目标,避免地区间盲目竞争,改革政府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三大经济政策的配合机制研究,探讨各项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模式。希望这种探讨和研究,能够充分发挥各项政策作用,减少政策摩擦,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同时对解决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各种矛盾提供一点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积极财政政策只是维持了经济在低位的平稳运行,并没有根本改变通货紧缩的状况,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与其他政策并行实施过程中存在抵冲;政府财政投资的使用方向、运作方式和使用效果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财政政策受到体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的制约。下一步财政政策的取向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对政策的着力点进行适当调整;注重各项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过剩经济时期宏观失业模型和就业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当前中国过剩经济时期的失业主要属于总需求约束型,制度约束型和结构调整型,因此,治理失业政策的重点在于扩张总需求,改革和完整各种制度,选择能够同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合适的经济增长方式,消除DG、HD和BH三大失业缺口,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8.
财政政策之所以存在传导机制是由于财政政策手段与政策目标往往处于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存在不同的领域间隔,从而具有不同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说明,财政政策的运用必须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必须以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明显减速。影响我国出口.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未来通胀形势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实现“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目标,避免“滞胀”危机。笔者认为.在财税政策上应更多地发挥减税对“保增长、控通胀”的作用。同时加大财政对改善民生、农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工作的好坏,包括财政、税收理论指导的正确与否,将对中国的发展和改革起着至着重要的作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现实可能性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有充足的生产要素可以吸收扩张性财政政策,二是我国财政对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实现财政政策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要不断降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积极财政政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培养替代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西部开发的金融运行模式选择:政策性金融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需要一个适应于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运行模式。选择政策性金融主导、商业金融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金融运行模式,是由西部大开发的资金需求性质、政策性金融的特殊功能和金融改革市场化取向内生决定的。该种模式性质上仍然属于市场导向,这体现在其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商业金融的传导渠道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历了23年的调整与改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中国23年来金融制度变革的效率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与探讨了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背景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新的路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金融风暴使外贸依存度较高的辽宁中小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为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课题。借鉴瑞典、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扶持中小企业的成功做法,提出完善辽宁中小企业政策与服务体系应注重政策效果评估;将中小企业扶持列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制定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产品政策;增设中小企业行业经营环境危机预警服务;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四年来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在国际国内已得到公认,但是由此产生的挤出效应抑制了民间需求力量的成长,使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支出的增加,并且,我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问题也到了该引起重视的时候,因此,从长计议,有必要对现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调整,从而做到既有财政政策扩张对经济的推动,又尽力避免挤出效应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5.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高通货膨胀,既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又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这是许多国家都想达到而又难以达到的理想境界。本文从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出发,论述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目标及手段,介绍了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和方法,说明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在国民经济"软着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缩小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支出政策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目标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政策,能够保证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具有长期收入调节作用。针对湖南省城乡之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可以运用财政支出政策进行有效调节。财政农业支出、文教科卫支出等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对湘西、怀化等落后地区的基本建设支出和福利保障支出,纠正目前这类支出的城镇偏向,也可以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这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就业问题。对此,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相应调整:从淡化总量政策到强化总量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反方向的组合向同方向的组合转变,汇率政策从人民币升值的方向转向贬值的方向,从近期的刺激需求逐渐转向兼顾活跃和改善供给。2009年的中国经济会比2008年更困难,未来两三年的中国经济将比较困难,但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应该是保持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既不是利率也不是货币供给量,而是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因此,可用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Em=f(p')+f(y')+f(u'),并结合实际统计资料进行经验实证,进而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任何一种稳定发展的经济所必须的,是健康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货币政策尚未达到其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减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措施应该从消除制度性障碍入手。  相似文献   

20.
程璐 《西部金融》2012,(6):90-92
支农再贷款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传导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手段。人民银行自开办支农再贷款业务以来,对调整经济结构、引导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就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