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浙江是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快的省份.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乡镇企业在浙江的地位更重要,所起的作用更大。它不仅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举足轻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今后一个时期,乡镇企业能否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和提高,直接关系到全省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存在着四个大的关系不够协调:即乡镇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够协调,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地区间乡镇企业发展不够协调,乡镇企业自身发展不够协调。 一、乡镇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够协调  相似文献   

3.
刘焕鑫 《辽宁经济》1999,(11):14-15
一、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辽宁乡镇企业经过初始发展、高速增长、整顿提高、超常发展、分化重组等五个阶段,获得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乡镇企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而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为壮大县区财政的主要来源;不仅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而且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不仅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辽宁乡镇企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近…  相似文献   

4.
刘萍 《开发研究》1993,(3):51-53
<正> 一、现状与问题甘肃乡镇企业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已形成固定资产31亿元,在一些县(市、区),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尽管如此,我们与东部发达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差距就十分明显,加之起步晚、底子薄、基数小,甘肃乡镇企业发展落后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目前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追朔乡镇企业的运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使乡镇企业的发展重新踏上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之路,本就这个问题从我国乡镇企业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总结研究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作为乡镇经济的支柱以及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在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仅关系到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改革发展和大局稳定。 一、当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制约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很多,但总结我们在发展进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体制问题 追溯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乡镇企业,并不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乡镇企业”这个名称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市乡镇企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如何,将直接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村小康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把乡镇企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1999年12月16日,“石家庄市面向21世纪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藁城市召开,各界人士共同商讨制定跨世纪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中国农村和农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又深深地影响到城市和国有企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乡镇企业给中国农村带来的革命性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建国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最强的时期是发展乡镇企业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地方是乡镇企业发展得最快最好的地方。全国乡镇企业集体资产已占到整个农村集体资产近80%,有力地巩固和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为建设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提供了物质基础,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王淼  马成林 《乡镇经济》2001,(1):5-6,33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发展中颇具活力的增长点。吉林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吉林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农村副业阶段(1949-1958);二是起步于农村“五小工业”(小化肥厂、小机械厂、小水泥厂、小钢铁厂以及小煤窑)的社队企业阶段(1958-1978)3三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大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义山 《乡镇经济》2005,(2):44-46,52
乡镇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乡镇企业的人才大量流失,已成为一种严重的企业危机,威胁到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乡镇企业人才流失危机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本文试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双轨制动态人才流失危机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技术联盟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来自各方的严峻挑战直接威胁着乡镇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技术联盟理论分析认为技术联盟是基于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现状的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并具体研究了乡镇企业技术联盟成功运作的基本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乡镇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乡镇企业本身的一些不利条件,以及一些歧视的存在,使得乡镇企业发展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对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乡镇企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新时期新阶段 ,必须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跨越式发展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丘萍  章仁俊  张鹏 《乡镇经济》2008,24(7):64-68
面对新农村建设活跃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新乡镇建设也初见端倪,选取苏南三镇作为实证地点,构建相对发达地区新乡镇建设评价体系,利用主观赋权的层次分析法(AHP)和客观赋权的熵权法进行组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资源匮乏、目标多维条件下的乡镇政府运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小农经济有限税赋的制约,传统时期的我国基层官僚组织遵循简约主义逻辑,通过借用乡土社会的自治机制来应对财政资源匮乏和乡村治理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镇政权不仅未能摆脱财政资源匮乏的困境,反而被置于一个赶超现代化的压力型体制之中;与此同时,乡土社会的变迁使乡镇丧失了简约主义的运作基础。在此背景下,乡镇被置于资源匮乏与压力型体制的多目标、高指标,以及资源匮乏与乡村社会的治理需求的矛盾中,并因此形成了乡镇的策略主义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17.
熊竞 《乡镇经济》2007,(6):72-77
乡镇财政困境作为现实中破解“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也日渐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试图选择基层政区改革这一视角以寻求乡镇财政解困的独特路径,在解析二者之间制度关联与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区改革视野下乡镇财政解困的若干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镇企业为数众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有些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变得不思进取,或“小富即安”,或想发展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文章认为,乡镇企业应该形成自己特有的经营理念并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竞争的需要,才能使乡镇企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宏观背景下展开的,二次创业,实质上是寻求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以最大可能加快富民强农的步伐。当今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二次创业中,技术创新是乡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要想搞好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系统,创造一种技术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才能有利于乡镇企业打开国际市场,步入国际市场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The township cash economy of fast food, takeaways, and prepared meals is collectively termed ‘informal foodservice’. An analysis of a five-township ~3800 microenterprise census, and qualitative supply chain investigation of 50 informal foodservice retailers and 75 consumers revealed a well-established although deeply informal trade predominated by women preparing takeaway foods and conducting street braai (BBQ). The business demonstrates high dependence on the immediate place of operations which includes local input suppliers and selling to a narrow pool of trade from immediate (walking scale) neighbourhoods. Supply chains are short, linked to formal agriculture and wholesale sectors. Informal foodservice is heavily utilised by local residents on a regular basis who spend up to R218 per week on products (potentially 30% of income) from these outlets. These enterprises make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wards satisfying local food demand whilst serving an important social protection and neighbourhood relationship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