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甘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李兴江(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系兰州,730070一、甘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增长向集约化转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但仍未摆脱粗放经营为主的格局,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主要...  相似文献   

2.
甘肃节能减排注重项目带动作用 面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依靠型)为主的经济结构,甘肃省注重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目前已筛选了总投资141亿元的100个节能减排重点项目争取投资建设。以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甘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甘肃省劳动者素质整体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4.
王岚 《发展》2009,(10):46-47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甘肃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甘肃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竞争力和带动全省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节能减排是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甘肃省是一个以能源生产和原材料初加工为主的西部重化工基地,“两高一资”结构特征明显,属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对促进甘肃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时期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甘肃省第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今年政府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本刊以“发展”为话题,邀请全省十四个市州的人大代表畅谈甘肃发展前景,规划甘肃的未来,为构建和谐甘肃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徐守盛 《发展》2010,(3):5-6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要求,到2015年,把甘肃省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国务院批准实施《总体规划》,表明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坚强决心,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人民的深切关怀、充分信任和巨大支持。《总体规划》的实施,必将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循环经济体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甘肃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科技人才开发及管理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科技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这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极大。甘肃省需要认真解决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必须紧紧围绕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和科技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把甘肃省科技人才资源变成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动力。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甘肃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水平的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甘肃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晓雯 《发展》2008,(12):59-60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甘肃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甘肃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付霞 《发展》2010,(5):97-97
循环经济倡导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科学理念,是现代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甘肃省长期以来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09年国务院出台甘肃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扶持政策,甘肃怎样发展循环经济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金梅  张冀民 《发展》2013,(3):82-83
本文通过对国际和国内、省外和省内形势的审视,在客观分析甘肃省经济技术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工业领域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促进甘肃跨省(区、市)经济技术合作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12.
马军 《开发研究》2012,(2):28-30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普遍认同,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共同选择。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甘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弱化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高碳化、技术结构水平低下、节能减排意识缺乏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甘肃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甘肃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与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与制度创新研究●李兴江杨立勋李玉宏(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系兰州,730070)编者按:由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系的青年学者完成的“甘肃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研究”,是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1997年度资助项目,这一项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方媛  李锦  姚金华 《中国经贸》2014,(14):44-44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甘肃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甘肃省结合自身情况率先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以兰州新区发展为支点全面带动甘肃省经济增长。本文从战略角度考量甘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时期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甘肃省第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今年政府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本刊以"发展"为话题,邀请全省十四个市州的人大代表畅谈甘肃发展前景,规划甘肃的未来,为构建和谐甘肃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对甘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甘肃消费支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甘肃消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推动消费增长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俊 《发展》2002,(4):4-4
甘肃省确定2002年的GDP增长目标是9%左右。记者最近专访甘肃省省长陆浩时获悉,确定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主要是从需要、机遇和条件三个方面考虑的结果。陆浩说,首先解决甘肃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加快发展。从甘肃经济发展实际和缩小同全国差距的要求看,甘肃的速度不能太慢。要解决好甘肃经济与社会中的许多突出问题,必须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没有一定的速度,财政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解决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难度就会更大。其次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甘肃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是我国西部较典型的欠发达省份。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甘肃的经济发展明显存在着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市场化条件和市场因素不足,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差距较大;经济结构效益低下,经济结构功能欠缺,很难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张永刚 《发展》2010,(8):22-22
一、重大项目投资是推动甘肃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甘肃经济增长率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初步转变,内生发展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总体来看,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相对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甘肃还要参与国内区域合作和区域竞争,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找到加快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作为一种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推动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组合形式的变化。当前所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由粗放增长型转变到集约增长型。“十五”期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是政府的主导型经济发展所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根源在转变政府主导经济的方式,理清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从重庆市经委工作职能来看,“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基本思路与做法应该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