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美国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将其在第三次并购浪潮——混合并购中形成的过于庞大的企业体系中的不获利部门或盈利能力较弱的部门,成功地应用MBO这一形式进行剥离。英国自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及其保守党上台后,在其推行的私有化政策中,大量应  相似文献   

2.
管理层收购中的融资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层收购(MBO)最早出现于60年代的美国,在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作为一种可行的所有权转换形式和融资方式逐步从美国向欧洲大陆、澳大利亚等地扩张延伸。MBO的发展反映了西方国家在公司结构与法人治理领域的深度变革和巨大变化,并已演变成一种时兴的全球化大趋势。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产权结构调整的稳步进行,MBO逐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所认可和重视,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管理层收购仍处于起步阶段,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缔造合适的收购主体,二是收购资金的来源。本文拟对第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邱毅 《上海商业》2004,(12):22-27
管理层收购(MBO),即Management Buy-outs活动20年前在英美等国兴起,在中国的实践和探索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悄然起步,从民营集体所有制企业到国有上市公司,进行了股份合作制和经营者群体持股等多种方式的试探性工作。随着MBO给国有上市公司、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带来股权结构、制度创新及产业结构重心转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4.
广告步入联姻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MBO在中国愈演愈烈,即使在2005年4月财政部建议暂停受理和审批MBO的情况下,MBO热并未褪却。高管们采取变通方法绕过壁垒运作MBO,信托MBO即成为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应用最多。研究通过对MBO与信托联合背景的分析,运作方式的分析,揭示MBO信托蕴藏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危害,须加以重视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的管理层收购(MBO),主要是针对那些债务负担沉重的公司,原股东无力维持公司的财务运营,交由管理层进行重组。管理层收购以后公司虽然短期内表现良好,但假账、内部交易潜藏在很多公司的辉煌表象之下。即使在美国,这种收购也被指责为“掏空”公司资产的最后一招。西方社会,管理层收购虽然是一种成熟的资产并购形式,但是并不“热”,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兼并手段。如今,惊恐的华尔街已经开始重新审视MBO,可是在中国则兼具改革和财富的光芒,中国MBO似乎刚刚步入高潮。  相似文献   

6.
“曲线”MBO     
黄华 《中国工商》2004,(4):66-72
一度沉寂的MB0再度粉墨登场.不过.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MBO此番再度亮相,其名、头前均被冠以了“曲线”两字。从郑州宇客车“曲线”MBO的跌宕起伏终至尘埃落定,到大连美罗药业“间接”MBO毫无悬念的一锤定音,再到紧随其后一长串或公开或隐蔽的“曲线”MBO蠢蠢欲动,一连串“曲线”MBO或称“间接”MBO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国资委公布《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紧急喊停MBO,但是MBO并未退出国有资本减持的舞台,信托公司的加盟为其赋予了更新更规范的意义。本文探讨了信托公司加盟MBO的可行性以及它对MBO原有模式风险的降低,充分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信托MBO的特有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管理层收购MBO在民营经济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国有企业、国有股权改革理论上,通过MBO是实现国有股减持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却并不像理论那么简单。譬如,股权定价问题就是MBO操作的难点。定价问题是经济交易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交易各方的利益得失。西方国家MBO参与收购定价的主要是经理层、目标企业股东和MBO中介机构三方,MBO定价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中国在MBO定价时却表现得较为复杂,尤其是关于如何合理确定转让价格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建立企业价值评估标准,完善企业价值评估机制,科学地进行股价的核定是MBO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琼 《新财富》2004,(9):60-60
企业实施MBO是否能提升治理效率,是MBO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价值判断基础。在MBO实际操作方式上寻求所有者和经营者价值的合理平衡,是影响MBO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实践判断基础。  相似文献   

10.
MBO(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这个热得发烫的“舶来词”,让人欢喜让人忧。人们不知被有关专家誉为MBO年的2003能否走好?MBO已让对资本有着高度嗅觉的人再也无法平静…… 然而,MBO果真能掀起惊涛骇浪吗?在中国,已经“蜕变”了的MBO,其背后主要的推动力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MBO是英文Management Buy-out的缩写,意为管理层收购,主要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我国的MBO是在90年代末,为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而引进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两种环境下的MBO势必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管理层收购MBO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曾经风靡一时,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MBO近些年才开始试行并逐步兴起。由于MBO在明确产权、强化激励等方面可以对企业管理、尤其是对管理者产生积极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准备着手实施MBO。  相似文献   

13.
中英MBO对比分析及我国MBO风险规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建刚 《市场周刊》2004,(4):62-63,65
财政部于近期暂停了国有企业MBO的审批工作,有研究者称MBO在我国已经失灵。通过对中英两国的MBO发展的对比研究,说明了问题在于我们自身环境的不完善性,并从我国MBO的目标、价格和融资风险等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规避风险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卿智群  范芳文 《商业研究》2004,(20):138-140
MBO(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掀起热潮,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非流通股占比例大(约占65%)等特殊性,所以目前在上市公司推行MBO会造成严重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使全流通问题更加尖锐。根据我国经济政策、中小企业的特点、MBO的优点,目前MBO适合在非上市中小企业推行,同时应在通过公开信息,引入竞争机制确保MBO价格的合理,重视无形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融资收购本企业。MBO是80年代美国兼并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企业管理层通过融资向原企业所有者购买,使其放弃所有权从而完成收购的新方式。MBO的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给管理者,主要是企业经理层,企业经理层再通过财务杠杆向股东收购股票,从而成为企业真正的控股人。MBO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解决管理层在收购企业时的财力困难,帮助管理层对企业进行收购,同时也给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6.
MBO——中小国有企业改革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首先说明了我国中小国企引入MBO原因,然后对MBO实施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定价与融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中小国企实施MBO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新型交购手段,近几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然而,MBO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MBO的特点及在我国应用的意义出发,分析MBO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思皓 《商》2014,(3):101-104
由于特殊的制度背景与市场环境,我国MBO被赋予了国有产权改制的禀赋,较国外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实际的推行中, MBO引发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具争议的是定价问题。已有文献对于国企MBO定价的研究热度较低,近年来呈下滑趋势。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充分阐释,结合对于MBO市场参与方的激励机制分析,为构建优化定价模型的理论基础,并得到了优化的资产定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有助于改善MBO市场均衡状态,产生产权改革效率提高,企业潜在价值增加的正面影响。当然,本文只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对国企MBO定价的研究空间仍非常巨大。  相似文献   

19.
郑培敏 《新财富》2004,(9):52-52
MBO政策的松动是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的必然结果。客观地说,MBO的政策障碍正在逐步缩小,阻碍MBO创新与实践的更多是残余在民众中的仇富心态和舆论的情绪化作风。  相似文献   

20.
陈幸 《商业科技》2009,(17):101-101
本文简要介绍了管理层收购(MBO)的发展历程和MBO的特征,并针对我国和欧美国家MBO实践的差异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