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变的情缘     
许多认识我、了解我的人这样说:你和会计真有缘。确实,会计,这一艰苦而又充满魅力的职业,将是我此生不变的情缘。从步入大学校门,神圣的《会计法》和“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这个美丽的等式伴随我已有17个年头。从小,我就在有着浓厚会计氛围的家庭中生活。母亲是一家食品企业的会计。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母亲噼噼啪啪的算盘声。母亲的算盘在她所在的行业中是赫赫有名的,看母亲打算盘简直是一种享受。受母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对算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小学二年级时,我因打算盘成了学校的名人。有一次,我在家练习打算盘时,邻居听…  相似文献   

2.
留有余地     
《经营者》2008,(9)
车轮为什么能自如地转动?那是因为车轴里的珠子没有被塞得满满当当。如果你尝试着把这些珠子都塞满的话,那车轮将停止转动。算盘为什么能噼里啪啦地计算?以前有这样一则寓言:算盘对主人说:"我有13个档,每根档还有个空缺,上边缺一个,下边缺两个算珠,共缺39个算珠。"主人说:"我给你补齐就是了。"结果在主人把所有的空缺都用珠子补齐了之后,算盘却再也不能使用了。  相似文献   

3.
依稀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天用算盘敲来敲去,并在一个厚厚的大本子上写着什么。我忍不住好奇心,偷偷地翻看:"刘云庆家:7人,每人半斤棉油、两斤猪肉、五斤白面,共……"。事后我从母亲那得知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由此我对会计工作便有  相似文献   

4.
我家里有一个算盘,不知多少个年头了,听父亲说,这还是爷爷留下来的。爷爷是个“老算盘”,加减乘除自不必说,乘方、开方什么的也都会。因为爷爷算盘打得好,潜移默化中,父亲也学会了用算盘,再加上爷爷的点拨,父亲年轻时就成了打算盘的好手。  相似文献   

5.
留有余地     
《经营者》2008,(5):91-91
车轮为什么能自如地转动?那是因为车轴里的珠子没有被塞得满满当当。如果你尝试着把这些珠子都塞满的话.那车轮将停止转动。算盘为什么能噼里啪啦地计算?以前有这样一则寓言:算盘对主人说:“我有13个档.每根档还有3个空缺,上边缺一个,下边缺两个算珠,共缺39个算珠。”主人说:“我给你补齐就是了。”结果在主人把所有的空缺都用珠子补齐了之后,算盘却再也不能使用了。  相似文献   

6.
儿子的将来     
李晖 《重庆财会》2002,(11):44-44
三个母亲正在向一位老师描绘自己儿子的将来:第一个母亲说:我的儿子经常说假话,他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政治家;第二个母亲说:我的儿子经常说梦话,他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文学家;第三个母亲说:我的儿子经常说反话,他将表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股评家。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母亲患上了坐骨神经痛,她只要坐在硬座上就不大舒服。前些天我陪母亲坐公交车去医院拿药。刚上车,一位女孩就主动起身为母亲让座。母亲对女孩笑了笑,说声:"谢谢!"便坐了下来。途中,母亲还和女孩拉了拉家常。车开了两站路后,我和母亲下了车。母亲揉了揉腰说:"其实在车上还是站着舒服,那椅子太硬了。""那你完全可以谢绝女孩的让座呀!"我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会计梦 小时候,我家的小客厅经常围满了人,而且一批又一批.来的都是本地的渔民,他们知道我父亲精通会计,捕鱼归来都要找我父亲帮他们算账,父亲总是欣然应允.我看着父亲熟练地拨打着算盘,清脆的算盘声就像一曲美妙的音乐.很快父亲便把他们船上的账算得一清二楚.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小渔民很有意思,他戴着一顶旧毡帽,胖胖的身材,说着口音特别重的闽南话,他那天分到了一千元.只见他把钱往兜里一塞,数也不数.大家叫他把钱点一点,"你们不会骗我的",他把"我"字拉得很长,高高兴兴跑回家向他老婆报喜去了.  相似文献   

9.
回乡下看望父母,帮母亲烧地锅煮饭,我把锅底满满地塞了干柴,但是火却一点着很快就熄灭了。看到这个情形,母亲笑着说:"煤气灶用得时间久了,一下子烧地锅不适应吧!"说话间,母亲用棍子在柴火中间拱了拱,柴火蓬松了,一下子就燃着了。一边拱,她一边说:"老话说,火行虚,人行实!"母亲的这句话拉开了我记忆的闸门,瞬间思绪翻飞。自打懂事起,这句话就一直在耳边萦绕。父亲和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目不识丁。母亲平常最喜欢念叨一句话就是:"火行虚,人行实。"在我儿时懵  相似文献   

10.
完美     
《英才》2007,(6)
一位母亲领着她满嘴蛀牙的儿子找到圣雄甘地:“我的儿子最崇拜你,请你对他说不要多吃糖果。”甘地沉默片刻,对那位母亲说:“请一个月以后再来找我。”一个月后,母亲带着儿子又来了,提出同样的要求。甘地望着孩子,郑重地说:“请不要多吃糖果。”母亲不解,问道:“这么简单一句话,为什么要让我们等一个月?”  相似文献   

11.
执行力     
《英才》2007,(2):12-12
一位母亲领着她满嘴蛀牙的儿子找到圣雄甘地:“我的儿子最崇拜你,请你对他说不要多吃糖果。”甘地沉默片刻,对那位母亲说:“请一个月以后再来找我。”一个月后,母亲带着儿子又来了,提出同样的要求。甘地望着孩子,郑重地说:“请不要多吃糖果。”母亲不解,问道:“这么简单一句话,为什么要让我们等一个月?”甘地答道:“因为那时我自己也吃许多糖果,我节制后,才能告诫别人节制。”  相似文献   

12.
依稀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天用算盘敲来敲去,并在一个厚厚的大本子上写着什么。我忍不住好奇心,偷偷地翻看:“刘云庆家:7人,每人半斤棉油、两斤猪肉、五斤白面,共……”。事后我从母亲那得知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由此我对会计工作便有了好感。待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填报了会计专业,1984年我被湖北财经学院(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系录取,从此便与会计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种田的为大     
<正> 有一次,杜老么爬长坡,和县官、商人走在一起了。三个人顶着太阳走呵,背着太阳爬啊,肚子饿空了,喉咙冒烟了,前头还有十几里上坡路,三个人都没力气了,都想弄点吃的喝的。路边一座茅屋。屋里住着一个老婆婆。三个人寻进屋,婆婆一看就明白了。老婆婆说:"我这里有水一缸,你们要喝多少就喝多少,现成的饭只有一碗,这该谁呢?"杜老么说:"一人分一点吧!"商人说:"屁话!哪有你的份呢!我跟他二一添作五哪!"县官几声干笑:"嘿嘿,他消做得指望,你也不消打得算盘。三个人里头本县为大,这碗该本县吃。"商人说:"你说你为大,我还说我为大呢!你要说出一二三来!"县官说:"也罢,本县说了再吃不迟。就说这个父  相似文献   

14.
父亲病故后,生活的重担几乎把母亲压垮。有一天,我放学回家,母亲塞给我五角钱:"去打几斤棒子面吧,晌午饭还没做呢。"我将口袋一丢,说:"五角钱去打粮,真丢人。""咱不抢不偷,丢甚人哩!"  相似文献   

15.
郭领军 《秘书工作》2014,(11):77-77
正前几年母亲节,我们姐弟几个给老母亲买了不少礼物。去年母亲节前,行走不便的母亲早早就对我们说:"今年你们什么礼物也别买,来时带上你们穿不着的几件破旧衣服就行,越破越好。"母亲节那天,按母亲要求,我们姐弟几个带来了破衣服。母亲对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们说:"不让你们买礼物,是因为我有礼物要送给你们。以前,我能动,还能帮你们做点事。如今老了,只能做点小活了。"说完,母亲从床头的箱子里拿出几个小  相似文献   

16.
我的母亲于1990年因癌症去世。负责给我母亲治病的一位资深医生说我母亲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患的是胰腺癌,手术后坚持活了4年。据医生介绍,在他那个医院同类病人手术后能活4年的病例二十年  相似文献   

17.
孙瑜 《英才》2011,(9):62-63
"对高增长,我很高兴,但是并没有缓解我的危机感,反而更强。""大概2岁时,有一次我母亲抱着我正炒菜,菜锅快烧红了,正准备放油,当时我们村里一个人来家里做客,见我挺可爱说要抱我,结果一下子没接好掉到锅里,幸亏……"  相似文献   

18.
一天,在和母亲聊天时,母亲偶然问起我写文章的事。我说文章不好写,现在工作压力太大,根本写不出来。母亲便说:“那就好好歇歇,过一段时间再写。”我说,主要是缺乏素材,无从下笔。母亲问我,什么是素材,去哪里找?我说素材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经过提炼,就能形成文章。母亲问,生活中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行吗?我说行。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书信     
自从我当兵到了部队,远方的母亲最盼望的就是我的信.母亲并不识字,那个时代给了母亲耕种的经验,却没有接触文字的机会,但母亲能准确无误地分辨出儿子的笔迹.她说:"我儿的字写得硬实,就像他的性格."这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特殊感应.  相似文献   

20.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