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入差距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幸福感,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民生性支出,具有典型的福利性与公平性特征,其可能加剧或缓解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基于2010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CGSS),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低水平的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有积极影响,而较高的收入差距则会降低农村居民幸福感,且这一效应对农村低收入者幸福感的影响更大;社会保障支出不仅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缓解了收入差距过大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带来的不利冲击。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矫正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因此,我国政府理应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同时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从而使农村居民更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张靖娜  陈前恒 《南方经济》2019,38(1):103-119
文章使用2012-2017年中国22个省325个村庄的4863个农户的混合截面数据探究了村庄中草根组织发育情况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为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讨论增添了新证据。研究发现:村庄草根组织发育程度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村庄中的草根组织数量越多,其居民幸福感越高;进一步使用生活满意度法(Life Satisfaction Approach,LSA)对草根组织的货币价值进行估计发现,村庄中草根组织数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相当于家庭人均总收入增加0.667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乡村草根组织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在物质生活条件上远远超过农村居民。但一些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却强于城市居民。将这种悖论式的事实置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实之中,运用多分类模型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一方面,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城乡幸福悖论主要源于城乡居民不同程度的收入水平、抑郁程度和健康水平。分析结果得出,虽然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城市居民,但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客观基础条件,仍然制约着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分析存在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个令人费解的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公布“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近8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5.
冷晨昕  祝仲坤 《南方经济》2018,37(8):107-127
当前,互联网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行为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5年度数据,系统评估了互联网技能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幸福效应。研究表明:掌握互联网技能会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其感到"非常幸福"的概率显著高出2.6%。考虑到掌握互联网技能很可能是农村居民"自我选择"的结果,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内生转换模型构造反事实框架纠正选择性偏误,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的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技能会通过丰富休闲娱乐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看到这条充满苦涩意味的新闻时,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心酸。  相似文献   

7.
近日,《2005年社会蓝皮书》(以下简称《蓝》)中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此次调查的数据来自2004年10月对全国7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的调查。(据〈京华时报》12月14日报道)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1 965个样本数据逻辑回归发现,绝对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相对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公平感和家庭收入满意度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因此,政府一方面应该继续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维护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应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以增强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新疆城乡居民综合生活幸福程度的提升对居民自身、新疆稳定、国家统一完整等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获知当前新疆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真实状况,探寻提升居民幸福感和促进社会和谐之策,项目组对乌鲁木齐、塔城地区、喀什地区8市县16周岁以上1534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运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了社会问卷调查.本文首先对问卷有关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检验,并根据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提出提升新疆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发展作为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能否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井冈山地区414名居民,对获取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旅游经济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第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第三,旅游环境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拓展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对象群体,理清了老区旅游发展与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原理。最后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三个层面提出旅游发展背景下老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消费群体。面对“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消费文化”,以及现代化的消费文化、生活方式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必须形成多主题多渠道多方式消费者教育机制,更新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形成科学、文明、现代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感是指人们自身感到的持续、稳定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对自己的生命质量的评价.即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幸福指数.则是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对欠发达的内蒙古而言.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仅仅增加GDP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是手段,增加GDP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居民快乐幸福.而经济只是影响居民幸福的众多因素之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多其他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相对增大了。因此,居民幸福感的测量应该是政府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工作的重要内容.居民的幸福感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不仅要对广大居民当前的幸福感有较为清醒的透视和把握.而且还要在更好地发展GDP的同时。致力于更大幅度地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基于此。我们在2006年春季对内蒙古城乡居民就其幸福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  相似文献   

13.
居民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本文首先选取健康、婚姻、收入、教育、是否城镇居民等九个变量,采用有序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对城市居民和村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社会质量理论,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质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社会质量具体包含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研究发现:这四个维度均对居民幸福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相比个体特征和地区经济因素,社会质量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地区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居民幸福感的同步增长。建议政府将提升社会质量作为增进居民幸福感水平的重要政策目标,具体可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方面制定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15.
传统集贸市场是传统城乡集贸市场的简称,是指由市场经营管理者组合管理,场内经营者进行集中农副产品、日用生活用品等现货商品交易的集中固定性场所。"农村集市"是居民生活必需用品的重要来源,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便居民生活,和谐居民生活氛围的调节剂,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引擎。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集市发展迅速,问题也日益暴露。文章通过河北省居民对于农村传统集市参与意愿行为的调查,对农村居民集市参与情况进行归纳以及参与集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的集市参与行为,为促进农村集市资源的整合提供政策建议,为构建和调整扶持农村集市发展的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2019年珠海市健康城市调查数据对居民身心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家庭收入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低收入家庭人群具有更为优秀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其获得高幸福感评价结果的前提,而心理健康对幸福感提升的影响暂不显著;高收入家庭人群则会权衡身体与心理两者带来的双重影响,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兼备才能获得高收入家庭人群在幸福感提升方面的认同。此外,经济因素对低收入家庭人群的幸福感维护更为显著,家庭成员数量、身体健康不佳等容易带来生活成本提升的因素都极有可能降低主观幸福感;而经济因素对高收入家庭人群不具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尹承  余文庆 《魅力中国》2011,(20):227-227,312
中国近年来在加快经济增长和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政府以及人民对幸福感的关注也与日俱增。重庆的“唱传讲读”红歌文化在打响全国的同时,也成为了全国五大幸福城市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居民进行实地调查,对当地居民在“唱传讲读”背景下的幸福指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家庭总收入、年龄、性剐、职业、文化程度此类基本因素,还包括精神生活、安全感、居住环境、就业情况等因素,而“唱传讲读”通过影响居民的精神生活间接影响居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认知敏感度"为标准,将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子分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两大类,并对这两类因子的不同性质进行了理论探讨,显性因子的效用中介和社会攀比特性使其对幸福的影响表现出与隐性因子截然不同的规律.实证部分以上海居民幸福感电话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本文的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的主要结论为:上海居民收入对幸福存在明显的"边际报酬递减"的趋势,人际关系、婚姻、性别、医疗社保、环境治理等隐性因子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远远大于收入、物价、股票、经济发展等显性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在保障我国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农村是我国现行政治体系中最基层、最广泛的一级政治组织。社区居民、农村居民是构成我国人口的最大群体,社区居民、农村居民的稳定、发展、幸福、和谐是我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如何促进就业创业,维护生产生活和谐有序,保持基层稳定团结,才是"六保六稳"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20.
家庭收入风险对中国农村居民营养摄入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云森 《南方经济》2012,(10):200-213,227
本文使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分析了收入风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摄入的影响。两阶段GMM估计结果表明收入风险较大对居民日均热量摄入有显著负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收入风险提高导致居民减少在蛋白质和脂肪方面的摄入。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缺乏社会保障以及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无法有效避免收入风险对基本生活消费的影响,突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稳定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