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沪深两市701家企业2012~2014年A股数据研究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高管薪酬分为水平探究其对以每股收益衡量的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出高管薪酬水平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并考虑了高企业规模以及独董比例,公司规模等相关影响因素,为企业合理设置高管薪酬以及提升企业绩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骏  徐玉德 《会计研究》2012,(9):73-81,97
我国债权人利益司法保护体系尚不完善而产生的信贷约束,对上市公司的各项决策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这一特殊制度背景出发,研究了债务期限约束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务期限约束强度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负相关;对国有企业而言,其"天然的政治关系"消除了债务期限约束的负面影响,相反随着债务期限约束的弱化高管激励强度逐渐增强。研究结果表明,在信贷强约束条件下,公司制定高管薪酬契约过程中会关注债权人利益,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削弱管理层风险转移的动机;而在信贷软约束时,债务融资的这种治理功能将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3.
高管薪酬:激励还是自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增长迅速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收集了2004-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的薪酬水平,考察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高管控制权、政府管制及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高管薪酬仅与ROA显著正相关,但与资产获现率(经营净现金/总资产)及股票收益率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高管的薪酬水平随着其控制权的增加而显著提高。(3)对比国有公司,非国有公司的高管更容易利用其控制权来提高自身的薪酬水平。(4)高管高薪并未有效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反而提高了代理成本。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在其薪酬制定中存在明显的自利行为,且这种自利行为降低或者消除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矛盾也逐渐显现,从而引发了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研究高管薪酬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关于部分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年度薪酬是否为"天价"薪酬,引发公众热议。高管"天价"薪酬事件引发广泛质疑,反映的却是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严重背离的现实。高管薪酬的增长速度是否与公司绩效的提升相匹配,成为评判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是否过高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对完善我国高管薪酬激励制度提出相关建议,在"十二五规划"重视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司高级管理层的薪酬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高管薪酬问题是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而产生的。高管的薪酬进而又产生了代理成本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激励高管人员、降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冲突的基础。不少研究证实我国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高管寻租谋取暴利的案件仍接连发生,"天价"薪酬也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都说明现有的"薪酬—绩效"契约存在缺陷。本文选取2002—2010年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别考察了高管薪酬与公司短期和长期绩效指标之间的敏感性。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高管现金薪酬的决定主要依赖于短期业绩指标,缺乏长期绩效的相关性,在现有高管薪酬构成中普遍缺乏股权激励因素的情形下,我国企业高管薪酬结构不合理,高管薪酬的决定机制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与股东谋求长期价值的意愿相背离,我国企业高管薪酬制度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8.
高管薪酬的激励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很多学者忽略了同样具有激励作用的员工薪酬。本文对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薪酬激励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寻找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员工薪酬与高管薪酬仅在国有中小上市公司中具有激励作用,可以提高其成长性;通过对薪酬差距的研究可知,在设计薪酬时不仅要考虑薪酬的绝对值和相对值,还应注意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考虑高管团队协作需要、财务风险、技术复杂性和企业规模等因素对薪酬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会计师》2014,(12)
近年来,员工的薪酬差距持续拉大,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行业内、企业间。行业间、企业间薪酬差距过大,员工极易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消极工作,提高了代理成本。本文对高管薪酬外部公平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日后完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唐薇 《会计师》2014,(6X):9-11
近年来,员工的薪酬差距持续拉大,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行业内、企业间。行业间、企业间薪酬差距过大,员工极易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消极工作,提高了代理成本。本文对高管薪酬外部公平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日后完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是公司治理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对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定有效的薪酬激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高管薪酬体系的构成及各个部分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和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比较,发现我国的薪酬体系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并据此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市公司通常使用会计信息制定高管薪酬。本文研究发现会计信息用于高管薪酬的制定必须考虑其异质性问题,即多重会计业绩信息评估结果的差异会影响其在高管薪酬制定中的作用。会计业绩信息异质性程度越高,薪酬业绩敏感性越低。当以净利润作为业绩代理变量时,民营企业的薪酬业绩敏感性较少受会计业绩信息异质性影响;营业收入为业绩代理变量时,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研究结论对企业完善其高管业绩评价和薪酬设计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卢亭薇 《财会学习》2018,(7):173-174
本文选用了2014-2016年度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对媒体关注度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关注度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贝贝 《云南金融》2012,(7X):199-199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对高管薪酬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进行薪酬管制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以及解决此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679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09年间1946个时间序列的观测值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团队特征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性。实证结果表明: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高管薪酬与业绩是同向变化的;高管年龄越大,企业经营的惰性越大;高管的教育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公司业绩;两职兼任利于管理层制定高薪酬,但是并没有显著提高企业绩效;管理层股权激励并没有显著提高公司业绩,但有助于管理层利用权力获取高额薪酬;财务杠杆成为拉低高管薪酬的反向力,一定程度上既有助于激励管理层实现组织目标,又能限制管理层利用权力从企业获得高薪酬。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对高管薪酬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进行薪酬管制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以及解决此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管人员的薪酬,是公司激励机制中最关键的内容,一套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更好地激励经营者,使其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管薪酬的状况,可以指导现实中高管薪酬激励制度的设计,构建进一步研究的平台,此外,还有助于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创新投资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难以评估等特点导致公司高管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更加严重。本文结合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考察公司薪酬契约在事前激励公司高管从事创新投资以及事后约束公司高管侵占创新投资资源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事前的高水平薪酬可以促进公司高管从事创新投资。其次,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被用来约束高管在创新投资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这很可能是由于新会计准则实施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会计确认所带来的溢出效应。进一步考察发现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对创新的影响与其他治理机制之间具有替代效应。本文关于代理冲突影响创新投资与薪酬业绩敏感性之间关系的结论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国企与民企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为国企改革提出意见。实证结果是:我国上市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国企与民营企业在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国企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不匹配。国有企业应更进一步深化高管薪酬制度改革,让市场决定高管薪酬。  相似文献   

20.
黄国兵 《云南金融》2012,(5X):277-277
文章研究国企与民企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为国企改革提出意见。实证结果是:我国上市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国企与民营企业在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国企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不匹配。国有企业应更进一步深化高管薪酬制度改革,让市场决定高管薪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