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宜兴市新庄街道坚持以人为本,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努力实现由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新庄街道始终坚持以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为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条件,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农民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动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公共事业项目的谋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来,更好地推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本公共服务旨在覆盖全体公民、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被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探究新农保制度能否达到全体农民享有社会养老这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及其自由选择权受到尊重的要求,探析了新农保制度面临的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等多重风险.  相似文献   

3.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目标锁定于此。拉动农民消费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对于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扩大农民消费有很多制约因素,如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农民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其中,农村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民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希望通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启动农村市场,从而扩大农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该文运用投入为导向的三阶段DEA模型和三阶段Malmquist模型对我国29个省份2011-2015年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财政自主权、农村贫困程度、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环境因素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有显著影响;在剥离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均值整体呈改善态势,且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区域格局。因此,应当注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同步提高;重视环境因素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影响;加强区域间的相互借鉴与合作,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业,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近几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的农村公共服务已有较大的改观.但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仍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行路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公共服务,避免“大跃进”.  相似文献   

7.
政府一般需要在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农村社会自主管理的基础上,体现政府职的"兜底"特征;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就需要基于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重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国政府以国家干预、政府主导为特征的农业农村政策,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已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的现状,而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单一供给主体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需求,认为应建立和完善由政府、市场、社会、农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9.
福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阻碍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解决福建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良的对策应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中心供给体制;理顺中央、省、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和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0.
1.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制度根源。公共财政应该立足农民负担长期性认识,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立足财政的公共属性,不仅支持生产型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有效提升农村生活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农民低负担条件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借助"民生财政"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是近20多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改善的最主要动力,但随着政府财政能力的日渐充裕,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却逐渐成为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制约因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偏好的贡献度势头较好,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较快增长,成为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的新动力.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并逐渐增强在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领域的责任,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偏好有可能会成为下一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的强劲动力.为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快构建更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消除贫困为切入点进一步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2.
吴大兵 《发展研究》2013,(12):104-106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可着力实施四大行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务实行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载体平台创建行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行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撑保障完善行动.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农村地区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公共性的社会服务,不具备物质形态,而是以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产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主要是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剩余劳动力就业、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展,大量城郊农民开始纳入到城市化进程,然而受农村原有条件的限制,城郊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文章从社区自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改善城郊公共服务水平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可以增加社区自治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意愿,进而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城郊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业,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近几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的农村公共服务已有较大的改观。但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仍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行路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问题目益突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目前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和人口流动特征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指明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顺利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了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借鉴的新思路,以及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建设的财权事权、加强政府间转移支付建设和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农村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的长治久安。如何有效发挥各方积极性,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2006年8~9月,受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口计生委)委托,结合我院“  相似文献   

18.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诉求,它包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本文分析了财政支出、城镇化、居民收入三个因素与城乡基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四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在关系,对2006~2013年的样本数据进行面板检验。研究表明:增加公共卫生领域财政支出并不能立即改善城乡间公共卫生服务的巨大差距,单纯提高人均社会保障经费对缩小社会保障服务城乡差距也没有明显作用。因此,应该遵循"基本公共服务最低公平"的原则,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稳固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城市和农村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帮助农民增强致富本领,为农民创造更多致富机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展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筑牢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础,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振乡村振兴发展动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  相似文献   

20.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一个不断释放农村经济源泉的历程,扭转城乡经济失衡需要把农村经济问题放在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考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善农民社会保障、加大农业公共服务建设来充分激发农民的个体积极性,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