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按国家战略和混合经济模式原则制定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规划和政策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布局过宽的状况,是党的十五大已经确定的方针,各方面对此亦已形成共识。没有很好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国家层次,国有经济“进”的领域及模式尚不十分明确,国有经济可以“退”及“退”的条件、政策为何亦未完全解决。十五大至今,不少省市制定了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设想,“退”的情况亦有不少,但由于国家层次的规划、政策一直未系统出台,有关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贵州省为个案,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建国到1998年国有经济布局的系统演变,并对国有经济布局演变进行了评析。综合起来看,过去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成功,也有失误。历史启示我们,战线过长的国有经济布局是没有好处的,即使我们不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也不得不放弃部份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三大特点:一是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基础是国家计划,二是增量调整是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主要方式,三是对非国有经济的限制与鼓励。同时,文章对国家或政府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从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已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入手,分析了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调整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政策建议:一是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克服布局调整的思想障碍;二是制定必要的指导性政策,规范地方中小企业改革;三是继续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出资人代表机构;四是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布局调整中的作用;五是进一步健全法制环境,将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4.
林盼 《上海经济研究》2024,(2):30-40+82
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做出科学的研究,需要全面了解国有经济布局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本文回顾国有经济布局的理论脉络和历史经验,认为所有制理论是影响国有经济布局的核心因素。改革开放之前,所有制升级的浪潮导致的“全面国有化”,制约了国有经济的微观活力。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既要明确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走共同富裕道路,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因此形成“有进有退”“抓大放小”等各种措施。进入新时代,当所有制问题的争论基本解决之后,国有经济应当明确认清政策责任,找准功能定位,除了提供公共产品、平衡区域布局等方面之外,更应在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倾斜资源。为了促使国有经济布局趋于合理,相关部门应当在制定法律法规、设计评价体系和估值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促使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实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平等竞争论国企进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大以来,有关国有经济应该“有所为”,即“进”的行业和领域有哪些,“有所不为”,即“退”的行业和领域有哪些,是理论界十分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问题。有一些观点提出,一般性竞争行业是国有经济可以“不为”的领域,国有企业应该从中退出。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下称 决定),再次强调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具体指出了国有经济需要保持控制力的四个行业和领域,使十五大提出的原则落实到了具体行业。然而,“决定”并没有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应根据管辖范围内国有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资源配置的关系,制定结构调整和规划布局近年来,各地积极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但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结构调整目标,各地实际上在按照各自的理解和需要来操作,结果导致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陷入这样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一些地方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片面理解为“国退民进”,要求国有  相似文献   

7.
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工作有所加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要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8.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使得未来五到十年,成天津为市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对发展企业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天津市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萍 《南方经济》2000,(5):9-12,8
本文认为,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要着重解决两大难题:一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为此要解决为什么退,从哪里退和如何退的问题;二是微观上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要坚持改革的普遍性,在改革的政策和方式上,要因产业制宜,区别情况,着眼于行业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年先后五次召开座谈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引起了理论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本刊现据有关资料将理论界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为了调整和完善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十五大以后,在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特别在“放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大中型国…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表现问题·马保平张存刚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只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产权转让将更加频繁.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务,确定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的方针.在一般性竞争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要逐步收缩并退出.但是,在国有资本退出过程中,如何解决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一直是国企改革的难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明确提出:“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国有经济退出以后,由谁来填补其退出后的行业?国有经济有所不为的领域,由谁来扮演有所为的角色?这些都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深圳这几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民营企业作为一种新生的所有制形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及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要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关键在于将国有资产从不具优势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集中力量办好应由国家控制的行业.把国有资产从一些小企业中退出来,搞活中小企业,才能集中力量抓好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上海集体经济》2005,(5):47-47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最近指出,决不能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理解为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也不能理解为中央“进”、地方“退”。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这是我国国有经济今后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那么,应当如何理解“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改革中如何加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笔试图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退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有经济战略性退出是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政府当前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对国有经济退出、退出领域、退出方式、退出障碍等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权导刊》2004,(1):55-57
党的十五大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和国有企业改制的多种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深圳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原则、类型和方式,指明了深圳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上海集体经济》2006,(1):48-48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2005年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与产权交易高峰论坛”表示,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未来几年,中国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制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企业国有产权规范流转的速度将进一步提高,要求将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