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渐进转轨过程中,政府面临许多挑战,因此保持并强化国家能力十分必要.为了保持国家能力,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控制,促使其行使财政职能.这体现为,在资源动员过程中,金融业具有税收替代功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业具有财政替代功能.由此,金融资源被异化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金融业异化为"第二财政".作为"第二财政"的金融业,发挥着提供铸币收入、平衡预算赤字、替代财政投资、平衡地区差距、替代财政补贴等多项财政功能.这种替代既有逻辑上的必然性--渐进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其现实上的不合理性--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错位.只有进行金融制度建设,促进财政到位,才能使得金融归位.  相似文献   

2.
1993年7月,在“整顿金融秩序”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步入了分业经营之路。中国的金融分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新条件下“复归”的产物,继续实行这种体制,必然严重影响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深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严重制约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轨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渐进式向前推进,但民间金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和金融功能在历次金融体制改革中尚不突出。在当前"新兴"和"转轨"的双重背景下,新一轮金融改革工作已全面展开,而各类民间金融风险事件背后折射的问题仍然是改革层面的问题,根源于民间金融制度变迁的滞后,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脱离。从法律、政策、制度入手完善民间金融体制,将民间金融纳入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中,是规制民间金融的重要战略定位与机制筹措。  相似文献   

4.
孙爱生 《金融与市场》2005,(Z1):106-10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金融生态的结构优化和良性运转,反之则弱化金融功能的发挥,甚至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本文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的现状,研究金融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并对优化金融环境,重新整合县域金融资源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19日,中国北京。 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契机,伴随着中国金融业改革前进的脚步,倍受瞩目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来自政界、经济、金融界的高端人士汇聚一堂,共商中国金融改革大计,一系列围绕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将有所确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处于金融制度转轨时期,金融中介机构如何顺应改革,应对金融业完全开放后的高度竞争,尚需理论的解释与指导。本文对金融中介理论的内容做了简要阐述,并在分析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促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向金融业提出了命题:金融业如何更好地发挥国民经济"血液"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地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的金融促进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本文以"金融需求论"为主导,从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出发,分析产业集群金融需求的层次、内容、特征和金融引致效应,探讨产业集群金融支持的缺陷,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建议.  相似文献   

8.
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当前,吉林省实体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较弱,金融业态比较单一.只有发挥好金融业扶优限劣的资源配置功能,才能更好的为实体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提供金融动力.  相似文献   

9.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建学 《西南金融》2005,(12):58-5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助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济改革先行、金融改革滞后的现状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消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因素,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立和完善了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产品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从波动中缓慢复苏,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薄弱。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较多,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我国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和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