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的核心内涵。经济自由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存量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并对国内外投资给出积极信号,推动经济增长。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研究各国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其转型动态,用近百个国家的增长面板数据验证经济自由水平及其提升的增长效应。此外,本文还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方法检验发现,经济自由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后者不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该结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Lucsa(1988)模型基础上,以1990-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计算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考察各主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拉动,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而较高的行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起了比较明显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3.
资源再配置的增长效应:理论脉络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再配置的增长效应一直都是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国内对资源再配置增长效应研究的文献有限且较为分散.本文梳理了基于宏观视角的资源再配置增长效应的理论演变脉络,以及基于宏微观相结合视角下资源再配置增长效应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国内对于资源再配置增长效应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总被引:67,自引:3,他引:67
由克鲁格曼挑起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也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热烈讨论。国内许多研究试图沿用克鲁格曼的立论所依据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以此判断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对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进行深入考察有助于对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本文力求通过对有关国内外文献的综述,对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发展和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经验的回顾,来论证克鲁格曼当年挑起这场争论的出发点是站不住脚的,他的文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意义存在误解,在经济学理论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我们不应该以克鲁格曼的方法和立论为依据,继续宣传与此有关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本文在对克鲁格曼挑起的这场争论的回顾中,总结了几点对中国未来发展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政府支出、效率改进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随机系数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上,政府支出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或)单个要素产出效率。本文采用面板数据随机系数模型对政府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出规模大的地区,政府支出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会降低单个要素效率;而政府支出规模较小的地区,其政府支出可改善单个要素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总体上,政府支出规模越大,资本和劳动的产出效率越低,说明政府干预会降低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此,前者可适当降低政府支出规模,同时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而后者由于市场竞争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其技术进步不需要扩大政府支出的激励,政府支出应主要用于改善资本和劳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对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丰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过去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实现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要摆脱对要素投入的依赖,转而依赖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7.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7,(1):72-88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代表普遍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要素流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宏观及产业数据,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据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剖析。实证结果表明:(1)得益于后发优势,1978—201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较高,增长动力约1/3来自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而结构效应的作用仅为技术效应的1/5。(2)2005年以后,中外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后发优势逐步衰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迅速下降;而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并维持了较高的TFP增长率;该趋势在二、三产业尤为突出,这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结果。(3)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所属领域和"金融与保险"、"房地产"等细分行业技术停滞或倒退却积累了更大比重的要素,存在要素资源配置"逆技术进步倾向";要素驱动特征不断强化,至2014年才出现扭转迹象。宏观和产业TFP增长是未来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短期内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将要素资源引导到技术和效率水平更高的细分行业,借助结构效应实现TFP增长;中长期则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动各行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8.
进口贸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未引起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最显著的传导机制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目前中国需要调整贸易战略、重视进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优化进口贸易结构,在适度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1951-200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1-2002年的52年中,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可明显地划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和"失去的10年"或低速增长阶段,即出现了两次大的转折.运用增长会计的方法,从生产要素投入的供给可以解释由于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两次大的转折.2003年以来日本经济开始全面复苏,步入新一轮的景气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10.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当前现实情况是和中、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运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实证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长期来看必然难以为继,应该大力提高制度改革、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1.
12.
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多种要素共同推动的,各要素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决定了产出的增长。文章以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合理选取和度量有关变量数据,构建台湾地区经济增长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和要素分析,从而揭示台湾地区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于春海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11-17
通过对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1)在1978—2002年的长周期样本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2)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资本—劳动比和TFP的提高,进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影响逐步消失;(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时变特征"源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国际贸易理论都强调,贸易结构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VAR模型估计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软件产业及其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美国、印度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丽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2):72-75
(一)美国软件业产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部门贡献及贡献率指标在衡量某个产业部门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作用方面简单而直观,从而被广泛运用在经济增长分析中[。1]表1分别给出了美国计算机业、软件业及其出口状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情况,从表1可以看到,软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计算机,软件业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软件业出口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接近于0,这表明美国软件贸易额变化对GDP波动的影响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国际贸易理论都强调,贸易结构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VAR模型估计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DEA的方法,先测算出1986—2003年各省域经济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TFP增长,然后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国际进出口及FDI对三者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出口对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进口负向影响技术效率,FDI的影响不显著。出口对技术进步和TFP增长有轻微的负向影响,进口对二者具有小幅度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FDI对技术进步和TFP增长的正向影响要大于进口。综合来看,对外开放能够促进TFP的增长,但是其影响只有人力资本正向效果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5):24-29
通过对1993—2001年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即使对于上市公司,银行贷款仍然构成其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并且支撑着企业活跃的投资活动。然而,企业获得贷款的结构不合理,对贷款的利用效率日益下降,除了贷款以外,金融体系所提供的其他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不足。这说明银行业从提供融资支持上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在优化资本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功能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