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经济月刊》2013,(1):104-105
2012年12月12日,美联储宣布了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4),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加上第三轮量化宽松每月400亿美元的宽松额度,美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达到850亿美元。同月26日,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要求内阁大臣与日本央行共同拟定2%的通胀目标。日本央行早前已决定将资产购买及贷款计划规模扩大10万亿日元至101万亿目元。英国央行目前也正准备对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投票表决。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较多困难,  相似文献   

2.
梁晓 《时代经贸》2013,(4):14-14,16
2007年末由美国次贷危机}I发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过去5年了,但是美国整体经济、就业仍未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为了拯救美国经济,美联储一次又一次的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Easing,简称QE),至今共推出有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每次政策的内容和力度都不相同,并都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议。在第四轮量化宽松推出之际,本文旨在探究几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应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使得金融市场功能逐步恢复,经济复苏迹象显现,如果美联储不能有效地控制资产负债表规模和及时收回流动性,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卷土重来,本文旨在通过对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加以分析,建议决策当局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做出前瞻性的调整,从而减少美联储政策变动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多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挽救经济。美国除于2008年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11月更提出第二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希望藉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本文尝试以不同的经济学派的货币理论,分析这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并藉此对西方经济学派货币政策的一次文献综述,整理不同经济学派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避免次贷危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美国自2007年底开始大幅下调利率,并从2009年以来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增加流动性。与此同时,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存文献大多将此归因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并不完全如此。虽然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确实提高了2008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率,却不能解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普遍高于发达经济体的事实。因此,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扩大了原有的通货膨胀,而高通胀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各国国内的高货币供给。  相似文献   

6.
<正>虽然目前还不能判断全球经济已进入第二轮衰退,但是量化宽松将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必然选项,对中国经济必然产生深刻影响。日本央行于4月27日宣布将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规模,成为  相似文献   

7.
2001年3月,日本最先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真正得到推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为了复苏经济,在面对零利率下限令传统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美联储相继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调整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方式向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之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开始纷纷实施该非常规货币政策。文章探究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内会有所下降,但之后会有所上升,长期来看会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正>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回首当年,人们还心有余悸,而此时又一场危机悄然袭来。红极一时的美国次贷市场自去年爆发危机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纷纷注资救市,美联储利率一降再降,却难以力挽狂澜,次贷的多米诺骨牌开始祸及全球。从欧洲到日本,股市均出现了  相似文献   

9.
巫彬 《商周刊》2012,(21):55-55
在经历了中国特色式的反危机干预下的加杠杆之后,如今由于巨量政府投资效果的减退,相应居民和企业层面已经开始了"以短换长"中国特有的去杠杆调整,此点有别于欧美的债券总量净减少的"去杠杆"。2012年9月份以来,欧洲央行、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相继启动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这意味着危机爆发四年后,又一场货币盛宴的序幕已经拉开,而这场盛宴由于中国央行的缺席,也给金融市场市场带来了"三缺一"的遗憾。中国央行的缺席,表明央行这一次似乎已经不愿意通过开闸放水的方式来应对危机。自2005年以来,作为观察中国资金面的重要指标,外汇占款已在2012年出现了趋势性的逆转: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日本率先开始使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衰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本文介绍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理论机制,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量化宽松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次贷危机根源之探讨——基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很多学者认为次贷危机产生于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产的过度膨胀.笔者以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为分析视角,将虚拟资本细分为两大类,通过深入探寻这两类虚拟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次贷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矛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于2014年11月正式停止了资产购买计划,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再进一步膨胀,欧洲和日本也调整了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欧元区外围国家面临脆弱性调整,中国经济面临增速下滑、发展战略调整、竞争优势转换、红利收益变化等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正逐渐进入新常态.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双向直接投资将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3.
次贷危机及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德栋 《经济师》2008,(10):10-12
美国货币政策由宽松到紧缩的变化,次贷消费者还款压力增大,造成了次贷违约率急剧上升,使得在宽松货币政策和市场流动性充足条件下形成的收益、风险转移和资金供给链条断开,维持高杠杆比率的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从危机的形成与扩散来看,根源在于一是贷款人放松了审慎经营原则,扩大了次级信贷市场的信用风险;二是投资者过度追求收益,背离了风险管理原则;三是监管者夸大了市场调节功能,放松和忽视了对次贷市场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4.
20120914北京时间凌晨00:30,美联储如期推出QE3。而在此之前,欧洲央行也已推出OMT,此后不久,日本央行追加10万亿目元的至80万亿(约合10114万亿美元),实际上这已是这日本央行的QE8,随后英国央行也表达了强烈的宽松意愿,20121002澳洲央行也意外降息。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段时期,东南亚多国家庭债务呈快速增长态势.专家提醒,在市场存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预期、部分外资撤离亚洲的背景下,东南亚应警惕信贷过热并汲取美国次贷危机教训.也有分析称,东南亚家庭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仍处于可控范围,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部分国家尚有很大空间加大信贷杠杆以提振内需,这一地区爆发信贷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6.
日元在2013年的大幅贬值,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事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78大幅走贬至91附近,贬值的幅度已经超过了15%.而在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后,日本央行再度的大幅量化宽松也已经开闸,市场也开始预期,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将进一步贬值. 同时,日本多位高官在不同场合表示,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即使到了100-110,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似乎意味着日元的贬值之路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当然,全球金融市场内的风险偏好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元的大幅走软.  相似文献   

17.
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于美联储历次降息,银行放款次贷条件加之楼市高涨等多重原因促成的,危机之后为应对危机美联储分别实行了三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历次QE政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扩大资产购买,增加货币投放。本文将立足于历次QE政策的影响分析资产购买与股市波动的因果关系,并根据中国通胀现状探讨美国资产购买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并重点考察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及其构成、货币政策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急剧膨胀的央行资产、大量投放的流动性必然造成将来通胀压力,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如何顺利退出,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是央行在经济复苏阶段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刺激政策。这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下滑;但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举债,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特别是对欧洲一些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20.
9月13日,美国推出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之后,日本央行也于9月19日宣布扩大资产购买规模,英国央行也表达出要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意思.另外,欧洲央行在9月初已宣布计划不限量购买成员国主权债以遏制欧元区危机,印度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多家央行也透露出将有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倾向.短短的20天之内,各国央行似乎都在为货币宽松磨刀霍霍,一场汇率战一触即发. 实际上,汇率战的背后往往是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单边主义.目前在人民币汇率一揽子货币中,美元具有绝对的优势权重,QE3的推出,无疑会使得美元面临下跌压力,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会扩大.中国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