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竺蔓 《经济论坛》2023,(11):32-43
中国各区域的居民能源消费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等现象,分析中国区域居民能源消费不平等问题,并探索其驱动因素对于中国政府制定区域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区域能源洛伦兹曲线和区域能源基尼系数测度中国区域居民能源消费的不平等程度,在考虑不同区域气候差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区域居民能源消费不平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居民能源消费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区域温度差异。剔除区域温度差异以后,中国区域能源消费不平等程度明显下降,且原来的北高南低的特征也不再存在,居民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区域协同分布,这表明中国居民能源需求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依然较大,还没有达到饱和水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然会保持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环境、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丽峰 《技术经济》2009,28(4):109-112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理论,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能源、环境、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第二,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是造成能源消费和环境问题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间相互影响;第三,短期内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是影响能源消费、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构建了考虑区域经济差异的分解模型对中国电力消费水平进行分解分析,分解结果显示,不论是全国总体水平还是按照"四分法"的区域分解,经济增长均是电力消费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电气化水平因素是电力消费增长的第二大拉动因素,区域发展因素对全社会用电增量的贡献较为平稳,能源强度因素是拉低全社会用电量的唯一负向因素。动态来看,2001—2005年这一时间段内的"拐点"特征明显,能源强度这一"负向"拉动因素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电气化水平这一"正向"拉动因素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绝对拉动水平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进一步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抑制了能源强度的降低和电气化水平的提升,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消费以一次性能源为主.在节能降耗的同时能否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课题.本文以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将能源消费纳入生产函数,基于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小,北方和南方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小的差异.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就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双赢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l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政策,包括:优化区域能源结构、降低区域能源强度、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区域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电力消费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证研究区域电力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对我国各个地区能源(电力)供求与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以2004年中国省域电力消费量截面数据为电力需求的度量指标,采用截面回归分析模型和多种检验指标,分析并估计检验了经济、人口、电价及第二产业比重对区域电力需求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人口、第二产业比重各增长1%,区域电力需求将分别增长0.38%、0.27%、1.91%,当电力消费价格增长1%时,区域电力需求将降低4.46%。结论表明:电力消费与区域经济及人口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内生联系,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人口规模的控制对电力消费产生影响是可能的;第二产业比重和电价是影响中国区域电力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浙江省能源消耗基本概况的基础之上,将能源消费增长的因素分解为经济增长导致的能源消费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消费增长和技术水平变化导致的能源消费增长,并通过计算各个因素对能源消费增长影响的大小,为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燕  武戈 《经济研究导刊》2013,(22):230-233,258
南京和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中国目前城市化程度较高且具有较高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能源消费量的剧增,碳排放量也在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而工业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是主导因素。在对南京和苏州两市的工业经济、能源消费以及工业碳排放现状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因素分解(LMDI)模型。定量分析工业经济规模、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强度对该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均是两市工业经济碳排放不断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而能源强度效应是南京市工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是苏州市工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两市的具体状况,分别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齐绍洲  罗威 《经济研究》2007,42(7):74-81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能源消费量也逐年增加.运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理论,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三次产业及工业内部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能源密集型产品与能源消费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2003-2005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2006年虽有所回落,但仍高达0.87,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单位产值能耗在逐渐降低,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国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能源消费特点,工业是主要的能源消费者.其中高耗能行业又是耗能大户;能源密集型产品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基于以上分析,主要从工业方面提出了节能降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随着能源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循环经济理念的普遍推广,高耗能产业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资源的优化配置迫在眉睫。通过对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1985~2010年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时序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对该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了长期均衡的检验;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二者误差修正模型,从而揭示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着短期动态均衡关系。并且通过继续分析各个产业的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得出各个产业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所得结论,提出对于各个产业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优化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地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璐  余露  薛冰  陈兴鹏 《经济地理》2019,39(8):146-152,176
家庭能源消费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能源转型与能源地理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基于半结构式问卷和访谈,对青海省7个市州的440户家庭用能信息进行调查,并从农区、牧区以及农牧交错区的分类视角揭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特征,分析影响家庭非商品能源使用的因素。结果表明:以畜粪、秸秆、薪柴为主的非商品能源消费占家庭能源消费主体,煤炭逐渐成为主要家庭能源类别,清洁能源使用率低。在家庭能源消费总量上,牧区最高,农区最低,农牧交错区介于农区和牧区之间;农区以秸秆、薪柴为主要家庭能源,牧区以畜粪为主,农牧交错区兼具了农区和牧区的能源消费特征,三大区域具有典型空间差异特征;家庭非商品能源消费模式受能源价格、家庭规模、能源可得性、家庭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影响。鉴于此,文章提出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提升农牧民节能意识以及构建面向能源清洁化和低碳化协同能源政策框架是家庭尺度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面板数据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从金融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角度对我国1985~2011年省份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整体而言,金融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按照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分类估计得出,区域金融发展、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存在自东向西逐次递减的现象,而能源消费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最大,西部居中,中部最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地区面板数据和基于利润函数,考察电网基础设施的能耗效应、产出效应及其地区差异。主要发现是,电网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增加了地区能源消费,其能耗效应和产出效应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西部地区,电网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能耗效应,电网投资向西部倾斜有利于减缓整体能源消费增长,电网投资优化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如此,市场化的价格机制仍是抑制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既是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能源资源"绑架了"经济发展的21世纪,新疆在现有能源生产能力水平下合理安排自有消费可以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借助于VAR模型分析新疆能源消费、能源生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不对称性、消费短缺条件下的能源出口、能源消费和生产缺乏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及消费市场初步形成等特征。提出建立"能源援疆"机制、刺激能源消费、借助科技研发发展低碳经济等方案将新疆建设成能源支撑性经济大区。  相似文献   

16.
崔媛 《时代经贸》2013,(2):18-18
本文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尝试建立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从数量上对哪些因素较大影响能源消费量以及这些因素影响的相对大小做比较,意义在于为更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依据,从而为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徐璐 《生产力研究》2011,(12):105-107
伴随国民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也显著增长,生产要素收入增长过程势必表现为居民消费支出和储蓄额度增加,不断增长的消费支出将进一步刺激经济社会总需求。如何正确地评估我国不同区域和主要省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其变动趋势的主要结构因素,将有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使消费结构能够更好地符合经济调整和增长的要求。全文基于灰色关联度测算出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总消费支出与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支出、医疗保险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支出等分类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根据关联度排序的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及主要城市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城市之间消费结构构成主因的差异化,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消费结构和平衡区域差异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雷强  郭白滢 《发展研究》2013,(12):18-25
本文利用1978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能源消费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且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短期内,城市化率和经济增长到煤炭消费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城市化率和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长期内,城市化率和煤炭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并且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大于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的贡献率具有持续拉动作用,而相反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对城市化贡献率的影响不明显.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结论以及实现能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ETFEE指数的中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计算出2000—2011年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煤炭、石油和燃气三种主要能源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ETFEE),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各省份之间煤炭和燃气ETFEE相差较大,石油ETFEE则趋于稳定。东部区域三种能源ETFEE较高;中部区域三种能源ETFEE波动幅度较大;西部区域石油ETFEE较高,但煤炭和燃气ETFEE较低。面板Tobit回归模型显示: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能源产量、外贸进出口总额、能源工业投资和地理差异均会对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依据这些影响因素,本文认为,通过优化调整地区和区域能源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向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深度结构转变,加快能源产地区域的能源科研成果实际转化,鼓励利用区域贸易优势加强能源技术转移和扩散,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