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区域就业理论是通过区域就业主体、区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和制约因素的研究,结合区域自然禀赋对产业进行合理选择,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从而促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就业发展的互动,最终实现区域城乡就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区域就业理论基本范畴的核心是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区域城乡就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其研究框架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区域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资源的配置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行政手段,二是通过市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劳动力资源和资本、土地等其他资源一样,完全…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存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就业制度滞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与城乡就业统筹滞后、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与人力资源建设滞后等问题。通过制度创新、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等途径可缓解就业矛盾,提高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3.
关于健全统筹城乡就业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就业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统筹城乡就业的主体是政府,但政府不能包办城乡就业,而是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和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劳动力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政府应抓好就业规划与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与服务、统筹政府在城乡就业方面的职能和责任等几个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有效促进就业、调节人力资源市场和维护就业公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对象的新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扩展服务领域,全面提升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益型人力资源中介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型人力资源中介组织是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的主体,但政府角色不清、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合作是制约人力资源中介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培育和发展公益型人力资源中介组织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发展灵活就业在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灵活就业具有就业门槛低,行业和门类庞杂的特点,有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灵活就业具有机制灵活,进退方便的特点,有助于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确立;灵活就业在促进市场就业机制形成,推动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充分认识就业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探索建立市场就业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就业的要求,努力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促进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8.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苏南作为中国发达地区之一,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就近、集中于二三产业、亦工亦农和城乡统筹为主,但要实现进一步转移,仍受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低下的文化技能、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9.
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障碍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雄 《经济经纬》2008,(2):162-165
建立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目标,也是促进平等就业与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要求。我国统一人力市场既要与计划经济的"遗产"相对接,又要直面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面临若干现实困境和障碍。冲破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重重障碍的关键,是着力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改革我国户籍制度,创造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塑造我国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劳动报酬制度,拯救统一人力资源市场脆弱的激励机制;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筑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0.
建立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目标,也是促进平等就业与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要求。我国统一人力市场既要与计划经济的“遗产”相对接,又要直面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面临若干现实困境和障碍。冲破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重重障碍的关键,是着力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改革我国户籍制度,创造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塑造我国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劳动报酬制度,拯救统一人力资源市场脆弱的激励机制;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筑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1.
建立高效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刘兴海一、建立高效运作的劳动力市场迫在眉睫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一直坚持“高就业、低酬金”的政策,而且在城镇和乡村,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在形式上又存在天壤之别;在城市,实行统包统配...  相似文献   

12.
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障碍及变迁路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解决全国的就业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但现行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会制度、土地承包制度、教育制度等存在着一系列不利于城乡统筹就业的障碍。本文通过对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制度障碍的分析,提出相关制度变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就业保护法规可以保护劳动者就业权益,避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拉大贫富差距,延缓经济发展速度。但是过于严格的就业保护法规会导致人力资源市场僵化,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寻找人力资源市场安全性与灵活性的平衡点是发展中国家在就业保护立法过程中的难点,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对国外学术界关于发展中国家就业保护法规的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从其发展脉络、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发展中国家就业保护法规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并指出我国有必要借鉴发展中国家就业保护法规研究的经验,使其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中国的固有体制方面因素的影响,陕西省人力资源市场也同样存在着行政事业单位特有的通病。旨在立足于陕西省的就业服务现状,在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就业服务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下,探讨如何从各个环节上促使陕西省的就业服务体系的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尚未到位;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整体实力有待加强;"营改增"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税负不降反升;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建议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就业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6.
灵活就业的快速发展是当代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根本特征,本文旨在从微观劳动力需求主体--组织层面探究灵活就业的形成机制.灵活就业的发展是组织人力资源雇佣模式从传统刚性模式向弹性模式转变的宏观表现,而人力资源雇佣模式的弹性化源于组织在当代日趋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的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7.
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适应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并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就业市场,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以此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我国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政策也基本上以城镇为主。只有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统筹城乡就业要求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在科学把握城乡就业发展规律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以实现良性互动与整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就业景气程度是衡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指标,对指导和制定就业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就业存量变化情况(流入量、流出量、总量)、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需求量、供给量、成交量、求人倍率)、非就业存量变化情况(长期失业率、登记失业率)的连续监控及指数化处理,构造出一组从不同侧面反映就业市场活跃程度的分量指数,在此基础上,用AHP和DELPHI方法提炼出一个能够反映监控区域就业市场兴衰变化过程的指数---就业景气指数(EPI)。  相似文献   

20.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点,也是人力资源中介组织必须面对的新的就业形势,也对人力资源中介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中介组织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以社会价值为重,用好差异性战略,突出特色服务等方面着力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