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一个共识,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也成为是企业在21世纪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等概念曾经被很多中国企业视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当这些抽象的理念和管理哲学遭遇到活生生的现实之后,企业就开始变得迷惘。但是,“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何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三品”工程的作用,分为为“三品”工程平衡了员工的社会契约关系,“三品”工程平衡了员工的事业与生活的杠杆以及“三品”工程平衡了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三品”工程构建给个人、企业及社会带来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以产品质量、商誉、信任、伦理和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软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笔者在分析“潜规则”、社会责任、企业“软安全”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潜规则”与社会责任价值博弈的企业“软安全”管理模型,提出社会责任与“潜规则”价值博弈时的四项检验,并提出了加强企业“软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化中的“人性假设”以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程度是企业化的最深层的价值观念基础。不同的社会化蕴含着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预设着不同的企业化。大陆的企业化建设不应盲目照搬西方企业化的模式和理念,要从东方固有的“人性假设”出发。  相似文献   

5.
一、“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 “德”、“法”之争,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围绕着“德治”与“法治”,“礼治”与“刑治”,“王道”与“霸道”,“仁政”与“暴政”的争论异常激烈,直到今天这种争论仍然存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德治”,提出要“为政以德”;但孔子也曾提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法治”,提出要“以法为教”,但韩非曾提出“誉辅其赏,毁随其罚”,“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原则,强调道德舆论的毁誉必须与法的赏罚相协调。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而苟子则认为但靠赏庆刑罚不能尽人之力,教化不足万能的,主张教与诛、礼与刑相结合。总之,古人在如何处理德刑关系上,主要有“德主刑辅”,“刑主德辅”,“德刑结合”几种观点。事实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柴长城 《大陆桥视野》2012,(2):38-39,41
在新形势下党支部如何贯彻落实“八个人”的工作机制,精炼党支部结合作业区的实际,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通过‘‘四小”工作法,自始至终体现了以尊重人为出发点,进一步充实完善和贯彻落实了“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的工作制度,达到凝聚人的目的,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创造知识“租”的学习型战略联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浩 《经济管理》2003,(12):11-15
学习型战略联盟以跨越企业的方式组合知识资源,获得知识分享规模效益,形成知识“租”,使联盟产生高额的回报。本文从辨析知识“租”的合义入手,结合对企业知识的类别分析,揭示了联盟中知识“租”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才流失是“三线”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本文从尊重人才、提供舞台、改善待遇、营造环境诸方面阐述“三线”企业的留人对策。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观念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切企业均把人才资源看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把企业的技术竞争、管理竞争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一流的人才资源,不但能够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操作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与工具,而且能够发明新技术、创造新方法、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三线”企业的人才来之不易,更为稀缺、更为宝贵。“三…  相似文献   

9.
“中文+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服务“走出去”企业是职业院校的担当和使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走出去”企业急需大量既懂先进技术和设备标准、又懂中国语言和管理文化的技术技能型一线工人。高职院校要开发适应本土化需求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中文育人平台,提升国际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走出去”企业,推进国际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刘志杰 《时代经贸》2007,5(12Z):195-195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之重。所以,如何更好的吸引人才,实施人本管理,使每一位员工积极地、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已成为当今企业的无形资本,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入手,为构建符合企业新型管理理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社会发展观要求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借鉴和吸收现代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以人为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人的思想工作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江南论坛》2003,(11):35-35
周士君在《中国改革报》2003年9月24日发表文章,指出: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职称往往拥有一种“品牌效应”,甚至成为其学识、资历和能力的总称。但在深圳,职称所拥有的诱人光环却在渐渐地失去其原有的魅力。据2003年9月8日《晶报》报道,该市共有54万专业技术人才,而去年全市共受理各级别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请6400多人,其中属于企业的仅占35%左右。从今年开始,深圳市逐渐深化职称改革制度,并将引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参与职称评审工作。职称日渐被人们冷落,恐怕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机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即人才是“低级”还是“高级”应由市场认定,并让其贡献说话。  相似文献   

13.
一、“知本家”是知识经济的产物   “知本家”是知识型的劳动者,是掌握丰富知识并且拥有创造能力的人。他们从事的劳动主要是智力劳动,他们能够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生产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动力在于知识劳动,知识要素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渗透,产生人类劳动的放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环节相互协调运行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量为前提的。在知识形态中,知识是经济系统的核心,知识劳动是经济振兴的巨大杠杆。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知识以及发明创造,对…  相似文献   

14.
李莉莉 《江南论坛》2006,(11):63-63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个月前还到处求人为自己手下的人找工作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牛”起来了,整天是企业求他派人,而他却“无兵可派”。经济回暖,引发珠三角再现“民工荒”。  相似文献   

16.
2013年以来,人行巨野县支行把“两管理、两综合”工作列为支行创建特色县支行建设重点项目,县行党组经过统筹谋划,决定实施了“3+X”工程,即对内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提高员工执法意识、实施专业的项目管理技术三项基础性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对外采取多项措施与金融机构加强联动,加强工作监督指导,实现了员工素质、金融监管水平、金融机构规范经营意识和基层央行地位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曹丽娟 《经济论坛》2001,(21):29-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国际管理界的热门话题。企业是商业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转换系统。企业流程是企业为完成某一产品或某项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的有序集合。流程再造概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脑和系统工程教授迈克·哈默与CSCINDEX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詹姆斯·欠辟于1993年在两人合著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宣言》中提出的,按两位大师的界定,“再造”就是“对企业程序的最根本的重新思考和最彻底的重新设计,以达到当代重要绩效衡量方面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上获得戏剧性…  相似文献   

18.
管理中,主管常常会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主张“外圆内方”,有的主张“外方内圆”,有时候大家争论不休,各据己见。但是,到底谁做的对,各自的效果究竟又如何呢?好像没有太多人的关注这个问题。当然,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在目的已定的情况下,可以灵活掌握的就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无论是“外圆内方”还是“外方内圆”,对要解决的问题切实有效,才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经济》2006,(3):F0003-F0003
2002年,金龙泉啤酒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湖北省“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三年来。公司在管理方面于全省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2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认证:在资金技术方面,与世界最大的啤酒专业酿造商英博集团成功联姻,引进其世界顶尖级的技术、管理和营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一体化”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理念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共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必须紧扣旅游业发展的脉搏,专业技能的开发必须与日新月异的旅游服务规范、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相一致,使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本文从社会需求出发,尝试进行“一体化”教学方案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