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勇 《经济师》2001,(6):181-182
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如果没有健全,完备的法制体系,对市场经济说体及其他行为加以行之有效的规范,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般地讲,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管理国家衙务和社会事务,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都必须依法办事,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应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都应建立相应的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2.
张芝玲  乔扎根 《经济师》1999,(11):41-41,5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  相似文献   

3.
依法行政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中心内容,是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实施,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进程的关键环节。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我们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要依照法律来进行。这是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在整个国家机关中,行政机关所占的比重最大,部门多,大量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要由行政机关负责起草拟订,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大都需行政机关贯彻施行,范围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大,与公民的关系密切。因此,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工作,促进各级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4.
范燕青 《江南论坛》2000,(11):10-10,4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内涵、目标和任务。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社…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其基本内涵是指,依照表现为法律的人民意志来治理国家,即立法机关依法立法,司法机关依法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受法律的切实保护,国家机关的权力受法律严格制约。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法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是平等地属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人,同时,它又是衡量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也是惩恶扬善,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运用法律主持公道、惩恶扬善的行为,是…  相似文献   

6.
《经济前沿》2006,(5):88-88,F0003
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没有法治,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依法治国是我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提出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相似文献   

7.
1999年3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入宪法,表明我国是—个法治国家。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化、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一论述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特征,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树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但目前…  相似文献   

8.
李茂军 《经济与管理》2003,(2):61-62,64
作为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带给法律的冲击和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无论是国内法还是国际法,无论是公法还是私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与考验。然而,我们仍处于民族国家时代的历史事实,法作为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阶级本质,以及法律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现状,却并未因此而改变。为此,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对策,就是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集中体现,国家要求审计人员依法审计,以实现统治阶段的整体意志。但审计人员是有个人意志的具体的人,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其个人意志客观上也必然起作用。这样,当审计人员的个人意志与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基本相一致时,法律就能得到准确的实施;如果这两种意志发生不协调,甚至冲突的情况,统治阶段的整体意志就难以得到准确实现,如果这两种意志发生不协调,甚至冲突的情况,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就难以得到准确实现,甚至会出现审计人员以法律的名义实现其违反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个人意志的现象。因此,为了确保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实现,就需要对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活动进行监督,以抑制与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相矛盾的个人意志。这种对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活动进行监督,就是国家的审计执法监督检查。实践已经证明,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活动如果不能受到强有力的监督,那么,审计人员以国家和法律的名义实现其个人意志的现象就会大量出现,从而损害审计权威和法律的严肃性,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审计执法监督对于保证以财政经济活动为目标的审计监督工作,对于保证统计阶段的整体意志物化为控制社会的实际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经过十年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审计监督制度,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的审计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论土地征用     
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名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我国土地实行社会注意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作为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土地所有权也相应存在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类型。土地征用是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征用是保证国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所需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都设置了土地征用法律制度,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地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是我国实行土地征用地宪法依据。土地征用具有下列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要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行政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主要是依法行政。海关是代表国家对进出境实施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执行中央统一政令,把好国家经济大门,是海关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2.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和建国后长期"左倾思潮"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和行政各执法主体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以身作则,提高素质,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是要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它不仅是治国方式的重大变革,更是一种带有制度性的重大变革,它将涉及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法治的涵义是法律至上 法治的主要标志就是不能容忍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根据恩格斯的观点,良法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能否促进当时当地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是否符合正义。现代法治要求法治国家必须建立在民主、进步、科学的基础上,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不能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要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体系,以保证司法的客观与公正。所有这些都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概念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内涵。法治不同于法制,依照通常理解,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而言的。而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而不在于一、两个领导人是否贤明。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就是要在整个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中都要贯彻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理念。在推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标准规范也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法律法规相对比,标准的制定和适用范围更加灵活,能够填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法律规范漏洞,提高社会管理绩效。近年来,杭州市在推动标准化特别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上做了很多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引发了实践领域与理论领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一、“法律至上”原则的重要性 “法律至上”原则是现代法治的精义所在,是现代民主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理论界一直将“法律至上”原则视为资产阶级法制观,害怕提“法律至上”原则会削弱共产党的领导,有时使用“法律至上”一词,也是模棱两可、闪烁其辞。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却一直是重视这一原则,并按这一路子走的。如早在十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把“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写进报告和党章,同年新通过的宪法也加进了“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十三大时,不仅重申了十二大和新宪法的提法,而且还首次提出了“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的著名观点;十五大时,又提出“依法治国”,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时,更是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也要“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党虽然未明确使用过“法律至上”概念,但近20年的实践却证明中国共产党早已尊奉了“法律至上”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法治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无疑,依法治国将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时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要任务。 一、必须正确把握依法治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要正确把握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以法治国,就必须不断加强各项法律制度建设,同时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法治观念。这种法治观念,应当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突出全体人民依法管理国家的政权性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突出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极大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一、治国必先治吏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时期,由于传统的党政不分、政府包揽一切的思维和理政模式不会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行政权的过分强大在我国仍然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据统计,在我国大约有80%以上的法律和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处于举足重轻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依法行政也根本谈不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确立,为实现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不奉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因为依法行政不是孤立的,依法行政需要权力机关加强立法和必要的授权,需要司法机关的保障,需要全国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等等。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就谈不上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治国的核心、难点,依法行政的主体就是那些掌握行政职权的国家公务员。正因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可见,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治吏,人们常常从治理官吏的贪污腐败和依法行政以及公务员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角度谈依法治理。笔者认为治吏首先要使公务员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其次要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也就是先从主观思想上解决问题,再以客观制度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国的改革可以说已进入了深化和攻坚的阶段,有许多矛盾需要认真处理。第一是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尽管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可以说是从理论上解决了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就是说执政党的主张要通过法定的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一旦变成国家意志以后,任何党派、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  相似文献   

19.
从本质上说,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是一致的。因为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法律的制定就是将党的政策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一个政策社会,即主要依靠政策来治理国家。在革命年代,党的政策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决策的主要依据,这是很自然的事。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制定了宪法和法律。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很多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仍然重视党的政策,轻视法律,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以政策领导的群众运动式搞建设的结果。这种以政策为主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从我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