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域旅游视野下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旅游+健康+养生”催生旅游新业态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消费观念的升级等,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外出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尤其是健康养生旅游成为业界新宠.健康旅游一般包括保健旅游、医疗旅游、养生旅游、美容旅游等类型,尽管它们侧重点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追求健康养生、修身养性.保健旅游偏重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医疗旅游偏重康复疗养、治疗疾病;养生旅游偏重延年益寿、增强体质;美容旅游偏重美容护肤、整形塑身.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旅游功能及其规模影响的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功能,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功能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都市旅游功能应该从广义的范畴来定义,包括旅游目的地功能、旅游客源地功能和旅游中转地功能等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密集区内的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和深圳为样本都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都市旅游功能进行测度,初步揭示了5个都市的旅游功能空间演变规律及内部旅游功能转型的趋势.本文尝试为大都市旅游功能强度和规模的比较、评估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和分析范式,力争为地方旅游政策的制定和旅游投资措施的出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健康作为个体生命的基石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人们经历了新冠疫情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后,健康意识进一步觉醒,旅游需求也得到有效释放。旅游目的地不仅凭借独特的景观生态和多样化的活动类型为大众生理健康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帮助,旅游的非惯常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逃离压力、丰盈生命、追逐成长的机会。游客对休闲养生和医疗保健等的需求推动了旅游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桂华  李鹏 《旅游学刊》2007,22(2):54-58
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新兴的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的生态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态经济学新方法,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旅游生态足迹既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认知理念.在深入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特征、类型的基础上,以"四体旅游系统模式"为基本思路,探讨旅游生态足迹的四大功能意义,即: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环境教育功能,对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生态消耗的衡量功能,对旅游媒体--旅游业的生态效益的评价功能以及对旅游载体--旅游环境影响的测度功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旅游生态足迹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展休闲娱乐业,创造旅游吸引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少和 《旅游学刊》2006,21(12):7-9
从大众旅游到大众休闲无疑是旅游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异地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旅游方式将成为旅游主流,这不仅是观光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事务旅游(事务性旅游,如会议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探亲旅游、修学旅游等)局限的积极突破,度假旅游以及包括体育旅游、保健旅游、文化旅游、野营旅游、博彩旅游、探险旅游等在内的专项旅游会成为人们周末短途旅游、带薪休假长途旅游的首选;另一方面,就地休闲娱乐作为一种休闲性的生活方式,也将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须,社区休闲体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将会改变人们的每天、每周单调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森林康养旅游科学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和城市人群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健康保健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森林康养不仅在林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将成为国民共享的一种生态福利.森林环境可以减轻压力,产生放松身心效果.森林康养是近年来国际非常流行的一种健康体验模式,集林业、医疗、卫生、养老、旅游、教育、文化等于一身,并逐渐发展为一个新兴产业,是未来森林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20年(1989~2008)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学界对影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旅游的形成因素、功能、开发模式、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影视旅游研究成果基本上处于初级描述状态,大量文献是一般性"影响研究",深层次的研究较为薄弱;在方法上,定性研究明显多于定量研究.本文认为,随着影视旅游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影视旅游发展方式和趋势将呈现多元化特征,内容营造和游客参与将凸显主题性和动态性,影视旅游的功能价值将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我国影视旅游研究应该在学术关照上提升水平,今后更应该注重影视旅游与影视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影视旅游发展对吸引游客之间关联度及影视旅游的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成果对影视旅游研究脉络的把握和推动影视旅游及其产业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提升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的民俗旅游以村落为单元得到规范.已有民俗旅游研究多是基于旅游业宏观发展角度,而以民俗村的旅游功能为研究对象、面向村落旅游建设的成果少而零散.本文运用甘恩(Gunn)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首先从供给方面,即食宿接待、游憩内容和旅游商品供应方面总结了旅游功能的低位状况,提出纵向深化和横向附加两个民俗村旅游功能提升的模式,并针对每个模式提出实施途径.文章希望通过对民俗村的旅游功能提升研究,促进北京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休闲与旅游的辩证关系及其社会功能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芙蓉 《旅游学刊》2006,21(9):25-30
从1995年"十一"开始的黄金周旅游"井喷",到"七年之痒"的今年,人们终于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意义;而对于正在中国大地初起的休闲,当前人们的讨论却仍然是众说纷纭.本文的研究,试图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背景下,从休闲活动与产业的兴起、从研究的回顾、从当前"旅游"与"休闲"的交叉研究等几个方面辨析二者的同异,并继而在阐述其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试探借助国家统计局有关我国旅游统计的资料等,估算中国国内休闲产业日益增强的经济推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旅游酒店业"绿色酒店"建设展开研究,先提出其内涵,然后重点论述几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生态环保理念的融合、加强各项资源的高效利用、引导绿色消费、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旨在不断提高和完善绿色酒店建设水平,为我国旅游酒店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地发展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红罡 《旅游学刊》2006,21(8):75-80
这篇文章运用生态-经济的理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生态旅游的一些零散论述加以系统化,并通过建立生态旅游的结构模型,探讨生态旅游发展中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行为关系.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型涉及了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工作市场、游客和财务促销等6个部分,模型的模拟功能有助于理解旅游发展的复杂结构.模型得到验证后,可以成为评价旅游发展政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的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收录的1992年至2019年间1 019篇森林旅游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旅游研究以4个阶段呈"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理论相结合"的逻辑态势,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导、有效结合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内容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不断演进,注重融入森林旅游文化元素,发挥森林旅游的康养功能,注重森林旅游的优质发展,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森林旅游内涵、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市场、利益相关者、旅游影响与评估、效率与空间结构特征6个方面。未来的研究重点可以森林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注重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及旅游流研究,重视森林旅游的康养功能、研学功能、科普功能及森林生态文化教育功能,注重宏观与微观层面、定性与定量综合实证分析等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阐释了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存在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失衡、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并就此对该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汉江安康段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社区居民、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行为,以及政府、旅游经营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的措施的角度进行调查,建议通过争创全国旅游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修订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文明行为管理专门法规、创新宣传形式、完善旅游+生态经济的产业链等路径,促进域内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   总被引:49,自引:8,他引:49  
刘德谦 《旅游学刊》2003,18(2):63-68
生态旅游如何发展 ,不仅是世界性的大课题 ,同时也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针对当前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上的泛化倾向和保护主义的主张 ,本文提出了“是无所作为的保护还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是大众旅游还是特殊专项旅游”、“是粗放的发展还是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等三大问题 ,并作一一辨析 ,以期能对今后人们的选择有所帮助 ,能对生态的有效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本文为作者参加“2 0 0 2·中国生态旅游论坛”大会的论文。  相似文献   

16.
在界定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区、旅游效益评价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生态旅游区旅游效益评价现状,初步尝试构建了生态旅游区旅游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分为主体和修正两部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子系统是主体部分,基础参照系统为修正部分,其作用是对主体部分评价总值进行修正,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在每个子系统的指标选取方面,针对生态旅游的特性和功能,分别从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地社区和旅游者三个角度出发,选取与生态旅游区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并参考国际、国内固有标准和国内、地区的旅游发展实际对各指标予以赋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之下,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旅游业作为低碳环保的第三产业,本应该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环保经济的发展,但近些年来却呈现出反环保性的特点,乡村旅游污染严重,不仅使我国城镇化的脚步停滞,更阻止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对乡村旅游的生态转型升级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凌云 《旅游学刊》2007,22(3):9-10
我国旅游业先后经历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3个发展阶段.发挥了政治接待、民间外交、旅游创汇、回笼货币、扩大内需、安置就业、开发西部和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功能.在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下,在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下,中国旅游业研究应开拓视野,将旅游业上升到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层面和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出境旅游.  相似文献   

19.
巴渝文化是重庆最富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和重要的旅游资源,弘扬巴渝文化对于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中提升重庆旅游文化品位、促进重庆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结合巴渝文化的内涵与重庆旅游资源分析,遵循旅游产品开发原则,把巴渝文化设计为生态与民俗风情体验游、长江三峡生态文化观光游、现代都市休闲游、文物古迹游等旅游产品,有助于推动重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发展红线与旅游规划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土开发的生态红线,国家发改委提出主体功能区划,国土分三类开发:禁建区、适建区、限建区。旅游发展与这三类区均有关系。禁建区往往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地域发展旅游,必要的游憩与服务设施是不可缺少的,修路盖房子必然要改造地形,砍树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是否与禁建区政策相违背?大量客流进入所产生的废物废水给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山前风光秀丽山后垃圾成堆"是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