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平  李同舟  董康 《技术经济》2023,42(9):41-52
提升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方式,而产业政策的有效使用将对这一过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利用2007-2020年中国数字行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和市场准入四类产业政策对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信贷支持显著促进了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市场准入则起到显著的负向作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对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无明显效果,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保持稳健。异质性和作用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对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产权、企业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方面的异质性作用,信贷支持和市场准入则分别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加剧企业过度投资的方式影响数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飞鹏 《财经研究》2018,(7):142-153
近年来,国家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正日益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但是关于产业政策与市场力量协调性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文章以"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为考察对象,研究了产业政策和信贷配置分别作为一种外部因素而对企业创新产出效率所产生的影响,以检验政府政策、信贷配置和创新产出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对深度理解产业政策效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实证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借助于政策引导和财政手段刺激了受产业政策支持企业专利产出的增加;外部信贷融资获得性低时,产业政策诱导有利于促进专利产出增加;而外部信贷融资获得性高时,则会削弱产业政策的诱导刺激效应(或呈倒"U"形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信贷配置在产业政策与专利产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是由财政扶助与信贷配置之间的替代效应所导致,这一结论为协调政府及市场力量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在多措并举稳就业的基调背景下,探寻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紧要迫切。本文以中国各省五年规划政策文件提及的四位码重点产业为切入点,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系统考察了重点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显著提升受支持企业的就业水平。渠道分析发现,重点产业政策通过“规模效应”“利润效应”和“效率效应”推动受支持企业增加劳动力雇佣数量。除了对受支持企业的就业扩张有正向影响,重点产业政策还通过信贷溢出效应带动相同二位码非重点企业的就业水平提升。重点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期也担起了“稳就业”职责,逆势投资以扩增劳动力需求。在宏观行业层面上,重点产业政策还通过行业间关联效应对其他行业的就业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研究为进一步理解产业政策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提供了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4.
“七五”期间,为了保证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贯彻落实,银行部门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优化信贷结构的相关政策,并且在具体业务操作上始终坚持“区别对待,择优限劣”的信贷原则。然而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样,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亦步履艰难。原因何在呢? 一是受调整迟缓的产业结构的决定作用所影响。缺乏体制基础的金融杠杆很难对传统的产业结构产生突破性影响。在当前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国家迫切需要立即收到实效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5.
“村镇银行”是一种较新的组织形式,目前在全国有6家试点。随着宁复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金融业主动适应宁夏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现实要求,努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项目、自主刨新、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和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投入,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实现了金融发展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惠敏 《经济师》2005,(12):222-223
由于宏观经济周期和自身风险管理的双向塑造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了信贷管理权限,出现了所谓“信贷集中”现象。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集中表现形式、产生动因及负向外部性的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贷款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对金融机构个体而言是相对正确的,对经济金融发展全局而言是不利的;第二,央行要强化信贷集中的预警预报,引导商业银行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拓宽渠道,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第三,调整商业银行信贷政策,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第四,必须避免相机抉择政策,调整信贷结构,防范化解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产业政策的社会责任属性对民营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使受鼓励产业中的民营企业较易获得银行信贷,但并未相应提升企业绩效,信贷率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U型”关系.民营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由产业政策传导的社会责任,造成了民营企业行为的扭曲.在制造业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本应选择退出市场的民营企业在产业政策支持下依然选择留在市场中,不仅降低了企业绩效,也扭曲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产业政策偏好于行政调控以及由政府选择产业内“优胜者”,激发了民营企业盲目超规模投资,不利于企业绩效和产能利用率的提高.规范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理顺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提升民营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8.
实现信贷经营水平的提高,就必须按照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求,在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整信贷方位的同时,坚持防范和化解并重的管理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盘活存量、优化质量的经营战略,坚持谨慎、规范操作,力争实现新增贷款的“零”风险。(一)一、关注产业政策的变化,优化贷款的行业结构强化信贷管理,必须时刻注意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把握好政策导向,从而适时科学地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以期取得最佳效益。当前,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点:一要把国家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结合起来,优化贷款的行业投向。近期仍应加大对能源、交通、电…  相似文献   

9.
本报告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总结我国“七五”产业政策的经验教训,为“八五”以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产业政策的制订和调整,提供建设性的思路和具体政策建议。本报告分四部份。第一部份归纳整理了我国“七五”产业政策主要内容,分析了其在经济生活中的正面作用及主要成效;第二部份检讨“七五”产业政策的局限性,并从宏观、微观的  相似文献   

10.
经纬新议     
纪陆 《经济管理》2006,(17):1-1
一、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要继续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抓好秋粮生产,力争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二要坚决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关键是切实把好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市场准入门槛。三要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在促进我国产业政策实施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当前经营存在三种风险:先天性风险、后天性风险、功能性风险、当前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其信贷资产风险;当前经营存在三种风险:先天性风险、后天性风险、功能性风险;当前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其信贷资产风险;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存在“三对矛盾”:“软资产”与“硬负债”的矛盾,资产筹措的商业性与资金运用的政策性的矛盾,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资金使用的长期性的矛盾;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的对策有:科学界定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功能,颁布《中国政策性银行法》,信贷经营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对政策性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督控制。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把清收非正常贷款作为“攻坚战”来抓,一是因为形成非正常的原因极其复杂;二是前几年把易收的旧贷已基本收回,剩下的都是难度较大不易收回的贷款;三是由于信贷结构调整,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势必走上关停之路,增加清收难度;四是  相似文献   

13.
<正> 我认为,解决信贷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是要明确国家的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及其相互关系,将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配套。并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解决经济现象的客观矛盾,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在调整产品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金融政策是依据产业政策实施的,在产业政策中,既要考虑国家的资源优势,又要结合社会消费需求,对需要大力发展的行业实行鼓励政策,对不需要或需要少量发展的采取限制政策。这部分政策恰好是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结合。但国家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一 调整信贷结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导向,以信贷原则为基础,优化贷款增量,调整贷款存量,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增加资金有效供给”,是调整信贷结构的指导思想,也为信贷结构调整指出了方法。为此,银行在贷款掌握上实行了倾斜政策,即:根据国家的产业导向,把贷款的增量集中投向一、二类大中型重点企业,同时管紧一般企业,在贷款存量调整上狠下功夫。这样就可以把信贷结构调整过来。但是,事实上很难进行。信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试车”的障碍怎样排除,“磨合”的矛盾怎样化解?信贷资产增量怎样调整、优化,存量又如何盘活、运转?对此,理论界和一些实务工作者提出不少建议,诸如将银行资产管理权返还给企业;加强银行监督管理;完善责任制,防止信贷资产流失;拓宽银行业务内容,优化服务手段等等。这些意见和建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从数量和形态上调整信贷资产质量和银企关系,而不能彻底改变金融信贷的被动地位和重构银企关系。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到配合和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金融改革一定要在思路上有所突破,在制度上有所创新,明确金融信贷改革深化的政策取向。 一、加大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力度,构造良好的资金借贷运行基础 首先,中央银行要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方式,尽快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把宏观监控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信用,并由以信用贷款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通过规范我国货币政策手段和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来从严控制基础货币增长,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是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导向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各金融机构要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究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低碳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同时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目的在于引导资金和贷款注入促进国家环保等绿色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相似文献   

17.
上半年,宽松的贷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实现了遏制经济较快下滑的良好效果。二季度经济走势呈现企稳回升势头,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随着贷币信贷猛增,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远期通胀风险、不良资产风险也开始形成。下半年贷币政策仍应坚持“适度宽松”的既定方针,保持货币与信贷平稳增长,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切实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8.
李东卫 《环境经济》2012,(11):37-41
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调整信贷结构,不断扩大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国内银行业实施绿色信贷的主要做法及成效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大力支持绿色信贷,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和体制机制创新,将支持国家经济转型和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通过信贷制度引导、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等措施全面推进绿色信贷能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发展的关键之年。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上更加注重预调和适时微调,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配合产业政策推…  相似文献   

20.
<正> 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标准来衡量现行的信贷制度已不能称之为信贷制度,应该抓紧作新的改革与探索。(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信贷制度基本上采用的是资金供给制模式。在这期间,虽曾有过多次大的变革,但都没有改变资金供给制的实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贸易金库制,“一五”时期按商品库存掌握贷款,“大跃进”时期的全额信贷,调整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