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经悖论     
真心期待房价早日不再是个问题。痛下决心吧,真正进行一番刮骨疗毒般"治标更治本"的深层体制改革,力促中国经济社会走上良性转型的轨道岁末年初,有关2012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讨论众多。在影响新一年走向的经济变量中,房价涨跌仍是国人的忧中之忧。在此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更为让人不敢言说的事实:中国房价问题,已然成为一个矛盾显著的"悖论"。一方面,"搞活"房地产,固然对短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积累有利,却难保不会为长远的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另一方面,摆脱对房地产的依  相似文献   

2.
《广东经济》2014,(6):43-45
正有"空军一号"之称的谢国忠断言:"房价将在阶段性下跌和反弹间徘徊,房价2012年下跌,2013年出现明显反弹,2014年将是又一轮下跌,之后又会有一轮反弹,但反弹幅度将远小于2013年。其后还会有一轮下跌,市场将最终在2017年或2018年触底。"在房地产的舞台上,每逢异动,都会引发春天派与唱空派的一场恶战。唱空派以谢国忠、易宪容、牛刀等为代表人物,其中,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又有"空军一号"之称。  相似文献   

3.
高峰 《商周刊》2014,(18):15
在房价"下行"的形势中,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松绑原先的限购政策,进行"救市"。放开限购看上去可以免于指责。毕竟,限购本身就是政府对市场的不正当干预,对人们的"市场权利"的限制。但问题不在这里,而是政府的"救市"情结。为什么总是想着要"救市"?不是说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吗?而这种"救市",把房地产利益链最后的一点秘密都抖了出来:原来,最怕房价下跌的,除了开发商、房地产的寄  相似文献   

4.
房价的形成是政府、房地产商、银行、消费者(投资者)和专家自身行为同环境博弈的理性选择。房价又是利益相关者理性选择的共振结果的外在表现,利益相关者博弈使得共振强弱和路径趋向于非均衡,并加大房价波动的预期,从而决定了房价形成过程由发散到收敛的多次循环,发散的起因决定了收敛结果。该文根据前面的分析思路和各利益相关者同房地产市场博弈失衡问题,给出一些针对房价在上涨和下跌过程中如何减小波动幅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5年之后,大理的房地产市场骤然升温,房价急升,项目放量,房价已经上涨一倍多,在"国十条"的大背景下,大理房价不仅没有下跌,更是量价齐升,昆明、省外开发商纷纷杀入大理,而且大多定位高端.由于大理房地产开发起步晚,基础薄弱,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善和解决.通过调查,本文对大理房地产近期开发情况、供给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6.
国家七部委调控房市新政出台后,再一次强化了人们对房价下跌的心理预期。一时间,持币不前待跌价的有之,以某某地区房价下跌为题材作造势报道的有之,更多的是越来越多的抱怨新政出台房价为何不下跌。其实,七部委出台的种种政策,本意只能理解为打压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过速,盼跌价本身就犯了对政策没吃透的错误。要知道,在我国房市过热虽然有引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和需求与供给异化的巨大破坏作用,但房价下跌更有可能使我们面临一场全局性的经济灾难。简言之,无论我们有多少人、有多么急切希望房价下跌,房价部不可下跌,这是基本经济规模使然。  相似文献   

7.
《经济》2013,(7):18
699万人,一个比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总人口还多60万的数字,成了2013年夏季最热门的词汇。正是这个数字,导致出现了一个新词:就业最难年。就业,已经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已经逐渐转变为了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安全问题和政治问题。解决不好就业,不仅教育受到影响,而且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保障、社会安定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新四化"的实现也必然会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国家七部委调控房市新政出台后,再一次强化了人们对房价下跌的心理预期.一时间,持币不前待跌价的有之,以某某地区房价下跌为题材作造势报道的有之,更多的是越来越多的抱怨新政出台房价为何不下跌.其实,七部委出台的种种政策,本意只能理解为打压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过速,盼跌价本身就犯了对政策没吃透的错误.要知道,在我国房市过热虽然有引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和需求与供给异化的巨大破坏作用,但房价下跌更有可能使我们面临一场全局性的经济灾难.简言之,无论我们有多少人、有多么急切希望房价下跌,房价都不可下跌,这是基本经济规模使然.  相似文献   

9.
周雪松 《商周刊》2012,(17):67-67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莫过于楼市"硬着陆",大家不要以为,只要房价不再暴涨,价格逐步小幅回归楼市就可以实现"软着陆",这完全是一个误区。理论上,房价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超过一定的幅度都可能导致楼市崩盘,我国楼市"硬着陆"的风险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某官方网站近期曾发布一篇调查文章,题为《基本面找不出房价暴跌的理由》,以权威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从长远来看,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将会突破3000万,对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使得房价下跌的空间不大。二是深圳出现的所谓"断供潮",地产商、炒房客"撒娇"的成分居多,尚未见大面积蔓延的苗头。论据充实而客观,几乎是谆谆教导人们,要以怎样的视角看待目前房价的波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房价波动作用下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为研究对象,从房价上涨阶段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析、房价上涨峰值阶段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分析、房价下跌阶段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析以及房价波动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控制分析这四个方面入手,围绕房价波动状态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及其控制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在进一步提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质量与业务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京青年报》2008年3月1日发表了署名燕农的文章,提出“弄清楚房价下跌的真实原因,比兴奋地看待房价下跌更为重要”。窃以为,如果房价确实下降,文章作者的提醒就极为重要、冷静。但我们首先还是要做一个科学的判断:房价下跌了吗?房价的走势会怎样?燕农先生引用了《南方都市报  相似文献   

13.
近期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大多数城市房价止涨回稳,部分城市房价开始下调。由于房地产相关产业众多,与银行信贷、地方融资平台也有密切的关系,房价下跌开始引发社会和媒体关注,甚至认为房价即将崩盘并引发一系列系统风险,同时国际社会唱空中国的言论也不时出现。  相似文献   

14.
邱丘 《经济纵横》2010,(8):31-31
关于收入分配改革,至少可以有这样三点基本疑问:为什么要改?改什么?要怎么改最好?在此,我们不妨从某个体的"心路"轨迹说起:某社会个体,面对毫不奢望自己能够买得起房子的房价,身为低收入者尚暂能尽量心态平和,因为房价再怎么下跌,一时半会儿也达不到其可以承受  相似文献   

15.
詹国枢 《经济》2013,(5):14
经常碰到朋友前来问我,老詹,您给说说,这楼市到底是咋回事?房价啥时能降下来呀?如此问题,很难回答。我只能就事论事,说点粗浅看法。比如,前些日子,"国五条"颁布,楼市引起不小震动,此时你来问我,房价到底会涨还是会落?我便可以作些分析。"国五条"内容中,最厉害也最被一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全国房价涨声一片,与年初各地制定的房价控制目标相去甚远。2013年年初出台的"国五条"第一条就明确要求: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这意味着,如果地方政府完不成年初确定的房价控制目标,将面临问责。然而种种迹象显示,"房价问责"似乎难以落实。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行业也取得了十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二五"发展期间,房地产业再次成为了国民经济中最火热的产业,"房价"一词也再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近期,随着房价不断攀升,房地产再次成为了全国舆论的焦点,以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暴涨为主要态势,部分二线城市也逐渐有所抬头。而国内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增长相对比较缓慢,部分城市持续走低。整体上来看,特别是进入到2016年以来,国内新一轮房市保持稳步回升态势,主要呈现为"在回暖中分化、库存逐渐下降、房贷风险可控"这样一种现状。本次课题探究,重点就当下国内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房价走势分化这一现象,发掘其内在本质、发现规律、分析原因、提出一些有助于完善差别分化类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数据     
《经济》2007,(3):15-15
房价调控效果显现尽管公众对房价的持续走高多有不满,但从一个较长时间段观察,中国房价的上涨幅度正在趋向平稳。前不久,央行甚至首次提出了房价下跌的预譬。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尽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是"进口的通胀",房价下跌是否"普通家庭受到更大影响"?该文对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国际价格上涨虽然会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但中国的通货膨胀有国内自身的因素,并且早于国际价格的传导;只有在购房为了投资且用去一生大部分收入和较多贷款的情况下,房价下跌才对家庭产生更大影响,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关爱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俗称老年痴呆),以及如何帮助患者走失后能够安全回家的问题,研究了国内外地区采用的现有措施,分析其优劣,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现状的可行性方案。从而进一步阐述解决社会问题不能一味的依赖技术,更需要适当的设计去唤醒人的爱心和责任。"小"设计也能关注"大"问题,"小"即是"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